/ 中存储网

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即将到来,如何看待当前的进展?

2019-10-29 17:24:00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近期,央行行长易纲在建国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数字货币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与电子支付相结合。数字货币目标是取代一部分M0,不是替代M1或M2。数字货币不改变当前货币投放的路径。易纲表示,人民银行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有一个数字货币研究所和专门的团队,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把央行的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结合起来,所以叫做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这样一个一揽子的计划。

科技号

央行出台数字货币,也有可能能够使得在货币这一领域上,能够更好地规范这一领域的发展。近年以来,各种各样的类似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不断出现,使得资金出现了脱实向虚的现象,很多资金流入到这个领域,助长了炒作的风气,也使得货币的流向难以监管。而出台了法定的数字货币以后,可以在这方面能够让市场情绪更加稳定,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同时,货币的载体本身也是随着科技变化不断发展的,从最早的贝壳到铜币金币,再到纸币,不断变化的载体见证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在当下不管是商品还是支付手段都越来越电子化的今天,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恰逢其时。

作为货币,需要有稳定的计价价值,也就是说兑换价格不会发生频繁的变化,具有国家背书的货币,能够保证在价值上的稳定性,同时有利于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和数字支付手段不断成熟的环境下顺势而为。而且现行的纸币,也在流通当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纸币总是会有所折损,因此产生价值的偏离,同时也不够环保;其次是现在的货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价值符号,在现实当中用到货币的场合越来越少,这会引起央行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的减弱,通过存款储备金等制度调整经济的能力降低。当下,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都在大力开展研究,我国大力推动央行的数字货币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在金融前沿领域的探索,是一个在国际金融领域强化我国主权货币影响力的好机会。

从推行节奏来看,还是需要稳妥,数字货币的流通机制相对而言更加不可预测,对于央行的调控能力是一个考验。根据央行行长的发言,数字货币将来的框架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层运行体系,不改变现在的货币投放路径和体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市场的积极性。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实际上,中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2)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每个货币的层次是流动性越来越低,央行的创造存款的机制是,银行在收到人们的存款后,按照法定存款金率上交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的可以全部以贷款的形式发放,投资者将贷款如果存入另一家银行,另一家银行同样会交出一部分法定准备金,贷出其余部分,这样一来,流通的货币量就是实际货币量的数倍。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即为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账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可见存款有着很大的创造货币的功能,因此形成了央行和商业银行合作监管金融体系的职能,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么一个基础上,首先从现金开始是一个稳妥的做法,有利于央行的职能的发挥,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在货币数字化的基础上推动央行监管功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