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T&T宣布在美国100座城市推出了基于SDN技术的网络,SDN再次掀起了技术浪潮,也为国内SDN的发展带来了曙光。
就在本月7日,美国运营商AT&T面向该国家100所城市推出了“随选网络”(Network on Demand)。据媒体报道,AT&T推出的这一服务是基于SDN技术,商业客户可根据需求自行管理和调整网络,比如订购更多的端口、添加和更改网络服务、扩展带宽等,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管理能力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业务流程和调试时间,用户只需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在管理界面上做下修改即可。
能够基于SDN技术实现如此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商业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少数,而对比国内的SDN落地情况,中国的SDN发展还处于早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索阶段。
之所以称之为百花齐放,即在国内产业链中,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还是IT服务商,都已经将SDN以及NFV作为下一代网络革命的重要元素,并且不断探索其潜在的应用场景,比如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在IDC内部、IDC与互联网之间、骨干传输层、光传送层以及无线接入网层面等。还有一些更为想法大胆的厂商,将SDN应用于IP+光网络的协同方面,也就是“在IT层调用带宽链路的能力”。
在不断探索SDN应用场景的路途中,整个信息通信大脉络上的各个技术领域,都在为“如何融入SDN”绞尽脑汁。所以在去年,我们看到,全国范围内的多个地方运营商都有不同程度的SDN技术方案落地。
至于“百家争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SDN发展到如今这一市场阶段,其自身的技术理念和应用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 slate研究组对SDN最初的设定和构想。
换而言之,如今的SDN更像是一个商业词汇,新网络架构变革的代表。所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市场中,充斥着大量被冠以SDN名头的技术产品和框架方案,它们中有些自然是宝贵的尝试和探索,而有些则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不仅是“产品乱象”,就在SDN不断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标准化组织、各种商业目的下的产业阵营,以及各种开放或私有的SDN南口接口协议,比如Openflow、I2RS、OVSDB、Netconf、BGP等。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一项技术或标准能从学术走向市场,必然要经过漫长且苦涩的生存和发展道路,对于目前尚未形成标准的SDN技术而言,真正能够存活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产业链能否赋予它真正的应用场景和商业价值。
其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图,无非是以下两个大的目标。
- 1.推动电信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原来的专属设备、单一运维逐渐走向综合性的软件定义网络。
- 2.不断提升网络运营和管理的效率与灵活性,搭建面向用户端和后台管理端的可增值友好网络。
而具体到SDN落地传统电信网络的路径也可以主要总结为三个方面:
- 首先是基于SDN的骨干网边缘流量调优。
- 其次是光传送层面实现异构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和管理。
- 最后是提升网络接入层面的网络功能和灵活性,促进内容不断下沉。
然而SDN在具体实现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相应网络设备的支持和更新问题。
在与运营商技术人士的沟通中,通信世界也了解到,由于运营商网络规模庞大,SDN网络所涉及的网络设备也是数量众多,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运营商的采购机制的限制,这些设备的型号年代以及所支持的功能都不在同一等级,就拿时下较为主流的Openflow协议而言,就算的同一供应商的不同型号产品,对于Openflow的支撑能力和兼容性表现都是千差万别,更何况还存在众多的异构产品。要对SDN范围内的所有网络设备进行硬件升级和软件更新,需要投入一定的维护成本和高级别的部署能力。
另外,部署SDN网络对于运营商的运维体系也将带来极大挑战,毕竟传统的网络运维部门人员都习惯于传统的路由和交换设备的语言和编程环境,如今引入了SDN技术,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编程语言、操作流程以及运维思路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对传统OSS体系而言无疑将是巨大的冲击。
也就是说,在SDN为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加灵活、更具效率的开放式、可编程网络之前,运维人员必须首先要学会如何“驯服”SDN网络。
转载自:通信世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