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推进广东工业机器人智造水平的七大对策

2016-02-22 00:00:00 来源:广东经济

当前,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与应用带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广东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盲目推动、重复投资,预防产业过热和产能过剩。

发展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从当前看,触发机器人应用的直接原因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经济效益。而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则是通过生产应用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提升一国一地的产业整体竞争力,并占领价值链高端环节。根据国际机器人产业联盟(IFR)的统计,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密度即工业机器人相对于每万名产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66,其中韩国为478(第一),日本为314(第二),德国292(第三),中国仅为36,无论与全球平均水平,还是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和发展空间。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发展面临东南亚的低成本优势和欧美日高度自动化的双重冲击,推进工业机器人生产应用从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广东机器人产业基础稳固市场广阔

据初步测算,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166.6万台,其中我国21.97万台,占全球的13.2%。2015年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约29.12万台,其中我国7.28万台,占全球25%。在我国的新增机器人中,国产机器人约2.3万台,占31.8%。预计2015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4.14万台,其中2015年新增1.82万台,占全国新增需求总量的25%,市场增长迅速,应用需求广阔。

(一)供给端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广东在数控机床领域有比较好的基础,从数控机床到机器人,从研发生产到工业应用,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和技术的日臻成熟,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已培育了一批工业机器人的整机、部件、配套集成制造企业。广州数控、巨轮股份(13.25,0.00,0.00%)、科杰机械自动化、利迅达机器人、固高科技等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均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据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企业(含本体及零部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维修服务以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达139家。广东先后建立了一批数控产业技术平台,成立了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技术合作平台,全省已有广州、佛山、东莞3个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

(二)需求端市场增长迅速空间广阔。广东汽车、电子信息、金属制品、纺织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发展成熟,经过多年的积累,都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水平,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良好载体。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门槛和成本的降低,企业更高、更广泛的需求逐渐得以满足。目前,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加工贸易的香港企业有5.7万家,雇用工人超过了960万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巨大。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的迫切需要,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至2020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29.58万台,仅当年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即达8.87万台,占全国当年需求量的35%;其中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约2.05万台,占全省当年需求量的23.33%。

当前,广东80%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仍被国外品牌占领,本土产业相对较弱,在机器人生产和应用上还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关键部件技术创新瓶颈难以突破影响市场应用。广东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均可以自主生产,但由于基础研究能力和人才不足,研发能力有所欠缺,产品在技术水平、可靠性方面与国际品牌相比有较大差距,而减速器的产业化目前仍然是空白,机器人在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机器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对使用本土机器人信心不足。二是尚未形成从研发、生产、销售、集成、服务等完整有序的产业链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难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工作环境下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企业在应用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难以解决。三是成本高造成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机器人特别是国外机器人使用成本较高,开展机器人应用需要在短时间内投入较多的成本,对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对于众多企业在尚能承受当前人力成本的情况下,不愿意付出更多的资金应用工业机器人参与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推进广东工业机器人生产应用提升智造水平的对策建议

当前,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与应用带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广东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盲目推动、重复投资,预防产业过热和产能过剩。

(一)结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进工业机器人发展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在组织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组织实施《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以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为抓手,以满足中低端应用市场需求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大人工智能、传感识别、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等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逐步健全机器人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发展的新生态。

(二)培育建设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珠三角有条件的区域或园区,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重点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基础好、潜力大、政策配套完善的地方,建设省级机器人产业园,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市规划建设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配套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推动产业企业集聚发展。

(三)在优势制造业行业应用和推广工业机器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广东汽车制造、金属制品、电子信息、民爆、陶瓷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家电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改造生产线,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突出发展机械加工、抛光打磨、焊接、搬运、喷涂、热处理、装配等一批工业机器人优势产品,以应用需求带动研发制造和应用集成市场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使用广东自主品牌机器人或成套设备,推进广东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应用,对符合条件的机器人应用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购置事后奖补,形成规模应用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带动提升上下游企业的积极性和配套生产、集成能力。

(四)打造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佛山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东莞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全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引进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建立健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标准体系,突破自主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工艺瓶颈。打造机器人骨干企业,推动广东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骨干企业,以及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能力的智能装备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重点企业,着力培育本土工业机器人产品及服务品牌。

(五)加快机器人产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面向国内外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引技工作,推动示范基地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及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通过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大力支持广州数控等广东有一定技术实力、规模优势的机器人生产企业走出去开展兼并收购,通过资本的扩张获取技术、人才及市场,加速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

(六)培育机器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购买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后,使用、维修人才的培训是充分发挥机器人作用的关键,同时部分“机器换人”换下的企业工人也有经过培训之后转岗的需求。积极鼓励机器人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建设应用培训中心,开展机器人使用、维修和应用等技能人才培训,将中低端劳动力培育成机器人应用的技术型人才,避免结构性失业。

(七)统筹协调,科学推进。一是统筹协调发展不同的机器人领域。在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同时,注重提升基础工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等)的发展水平,并通过发展壮大机器人生产性服务业,适时将产业链延伸至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产业。二是统筹协调好政策补贴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在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困境下,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应保持热切的心情和冷静的头脑。若这一产业门户过于向国外开放,则省内相关企业直面竞争容易受到过度冲击,且缺少试错机会,竞争力难以培育,恐重蹈汽车产业的覆辙。如若保护过度,尤其是过度补贴,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并且由于企业接触不到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甚至依靠补贴即可在市场立足,必然对技术革新的意愿不强,无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需要的研发工作与技术创新上去,从而引发一波无自有技术、靠价格竞争的低利润、低成本投资,恐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