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北辰区制造型企业用工情况扫描

2016-01-29 00:00:00 来源:天津日报

人才流失,企业遇到了烦心事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北辰区双口镇的卡西雅自行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百三十多名员工正在为一批销往中东的订单加班加点。冬季本来是自行车行业的销售淡季,但得益于海外市场表现平稳,目前企业月产能仍然保持在五万到六万台。对于一个中小型自行车生产企业,这样的业绩还算不错,但作为公司行政主管的张树峰却并没有盲目乐观。随着开春订单增加、业务扩大,节后技术工人返岗率才是他更为关注的问题。

“仅双口镇从事自行车及相关零配件生产厂就有近百家,行业工人五千名左右,其中外来人口占80%,大多来自山东、河南、湖南、安徽等较远地区。每年秋收、春节之后,人员流动非常大。像卡西雅这样较大的厂商,每年人员流动率也达到10%左右。熟练技工的‘时令性’紧缺已然成为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新常态。”张树峰对记者说。

另一个让企业管理人员挠头的问题在于,当前年轻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改变,这也增加了企业用工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现有一线员工的年龄构成以90后为主,虽然他们大多数还是比较优秀的,能够吃苦耐劳、勤恳工作,但是从整体上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中多受到父母的溺爱,崇尚自由,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等等,这些使得他们的稳定性远不如上一代人,对工作的诉求处于浮躁期,工作更替较为频繁、随性和随意。工作强度稍大或者是周围人际关系略显紧张,就会生出离职意向作为逃避的不二选择。

据了解,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在企业规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同行业企业间员工的薪资福利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就员工个人而言,“一山望着一山高”的心理使得不少新进厂员工总是产生“别人碗里的肉总是多”的心理认知。另一方面,信息的发达和沟通的便捷,使得员工对同行业或者是周边企业的薪资调整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并把它作为衡量自己企业福利水平的一个风向标。而对企业来说,尤其在季节性用工旺季,由于劳动力短缺,各企业间对一线员工展开争夺,使得企业不断增加用工成本,也加快了一线员工的流动速度。

用工荒不荒,关键在质量。就自行车行业来讲,一般装配人员通过1-3个月的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但是像调变速器、品质监管等关键部位装配技术工人则需要至少培养一年以上方可做到熟练。对于平均利润率只有7%的自行车生产行业,返工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如果熟练技术工人流失率过高,无疑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更为严重的是,熟练技工的流失将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企业的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

机器人上岗,人才仍需私人定制

“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正在摒弃传统规模经营模式,转而投向智能化发展。”天津市金锚集团副总经理闫旭年表示,为了应对这一现今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常态问题,去年该公司“聘任”了一批“新员工”——自动化梯具生产机器人,目前已完全融入生产正轨,效果令人惊喜。“机器人生产线能同时焊接、拼装符合欧标或美标的多种梯具产品,过去需要二十多名操作工人的生产线现在仅需要7名数控人员就能轻松完成,生产效率却提升了两倍多。”闫旭年告诉记者,“投入机器人以后,产品坏损率也大大减少了。”

金锚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世界知名的专业登高设备生产企业,也是天津市外贸出口明星企业,主营产品是登高安全设备,90%以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产能和品质的要求也在快速提高。在北辰区大张庄工业区内的现代化梯具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崭新的自动化延伸梯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从选料到加工再到打包上车,所有工序一气呵成,不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环境都和不远处的传统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

“机器人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将工人从需要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自动化生产线负责人李如庆对记者说,“过去的生产方式需要焊工和铆工将梯具组装起来,工作又脏又累。而材料搬运和产品包装岗位更是靠力气吃饭,一天工作3到4个小时已经接近工人体力极限。现在工人只需要站在机器人旁边进行数控操作,每天工作时间比过去减少了2个小时。”

记者发现,尽管机器人效率远高于人工,且大大节省了人力,但依然需要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机器人的程序调试及故障的处理维修。可以预见,机器人的生产线或将形成“技术人员+普通作业员”的标配,而且未来企业对懂机器人技术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机器换人”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制造的方向是大势所趋,企业需要的是“懂得操作机器人的人”。但如今这些“高端”岗位却也是一工难求。如此一来,“私人定制”成为眼下不少企业的新选择。

校企合作,“订单班”成了香饽饽

根据行业定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根据评价验质量。将企业用人需求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市属普通高校,早在2006年,天津职业大学便开始尝试通过“订单班”的方式与北辰区等涉农区县开展校企合作,在更好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众多“上手快,留得住”的对口人才。如今,学校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工科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步入自己心仪的企业。

陈杰海是天津职业大学2011级“南车班”毕业生,经过4年的学习锻炼,如今已成长为企业生产与技术管理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我是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能进入南车地铁车辆有限公司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订单班’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企业的培训课程和实习机会前置到大学中来,学的东西完全针对企业具体需求。”陈杰海对记者表示,现在有实力的中大型企业也越来越青睐“订单班”出来的学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让企业订得放心、用得满意。”天津职业大学就业指导处处长王雅静对记者说:“不少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孩子其实对自己的未来缺少职业规划,既缺少就业危机感又缺乏学习主动性。通过订单培养的模式让学生直面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订单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笔试、面试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减轻,但并非完全避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进入“订单班”并不必然意味着绝对的就业。“以‘长荣班’为例,每年的班级人数约为二十人左右,企业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人品行等综合素质进行长期观察,最后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招募。”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窦浩华对记者说:“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相对于每天西装革履的金融、咨询和高端服务行业,愿意沉下身来从事制造业的高校毕业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订单班’准员工们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正逐渐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和储备人才。”

以人为本,归属感创造巨大价值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员工的归属感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属感形成后,一方面加深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员工将自发形成自我约束并产生对企业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并充分地、自觉地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最终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走进位于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跳跃的色彩、独特的设计、温馨的布置、一尘不染的环境,让人无法想象置身一个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犹如走进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如此年轻的企业,仅仅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与世界顶级企业西门子、SEW并驾齐驱,目前授权专利达到142项,其中有两项发明专利使其生产的减速机打破了煤炭、电力等国家重点行业设备依赖全进口的尴尬局面,节约成本近50%。

在沃德的员工餐厅,看到红色帷幔布置的屋顶,记者犹如进入一家咖啡店,主题墙的爱心心愿墙,简洁的文字洋溢着对企业的热爱,健身房、篮球场、足球场、图书室、瑜伽室、咖啡吧,每个角落都有员工的足迹。看着一尘不染的办公环境,人事部高级专员张哲对记者说:“我们做保洁的阿姨也都是我们的正式员工,我们所有的培训和福利待遇都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会为企业尽心尽力。企业为员工想得周到细致,员工在伴随企业成长的同时,也为企业付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设计师陈娜谈到在沃德工作的感受颇为动情,“我是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的毕业生,由于是学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我一直梦想做一名工程师。当时沃德公司在校园做招聘宣讲,看到当时的企业领导年轻而充满活力,对企业的规划十分的美好,我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沃德。”谈起她目前做的工作,更是令记者大吃一惊,原来打破国外垄断的3×1600KW刮板机用减速机的设计竟然出自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设计师之手,并且已经申请了6项专利技术,成为沃德公司的主创设计人员。面对记者的疑问,沃德公司副总经理李爽给出了沃德的用人标准,“一个员工成熟的早晚,与年龄无关但与经历有关,像陈娜这样的员工从公司起步就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公司发展最艰难的阶段,为了设计一款机型,每天与施工工人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就是这段经历让一个年轻员工加速成长。”谈到对工作的理解,陈娜对记者说:“我们的企业是分享型的企业,作为企业的一员能够从各个方面和企业去分享自己的成长。员工和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加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