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美联储拉下寒冬警报机器人救不了中国制造

2016-01-26 00:00:00 来源:网易科技

要说本周比世界互联网大会还要受到全球瞩目的事件,那便是“便秘”一年的美联储终于决定升息了。消息释出当天,由于决议符合市场普遍预期,全球股市喜迎大涨。只不过好景并不长久,周四和周五的连续暴跌,最后还是将美联储的“红利”给打回了原形……等等,这条消息跟科技频道有什么关系?小编这是跑错板块了吧?

非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单纯地看其表象意义。美联储升息,结合此前已正式确定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纳入SDR货币储备,明年10月1日生效),以及考虑到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多个大佬提到的“机器人引入”等未来趋势……我相信,当下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产业以及与科技产业相依相存的中国制造,将会很快迎来一场难以预估的风暴。这场风暴所造成的影响很大可能将会是负面的,尤其是对即将毕业并希望从业科技领域的大学生们,或者已经毕业但正在创业的青年才俊们,未来一到三年内的一些趋势性变化,将极有可能会改变你们当下的某些想法和态度。

金融市场的巨变

美联储升息虽然是一个金融动作,但科研、创业却都离不开在金融市场里寻求融资。仅从此一层关系其实就能看出,要抛开对金融大环境的理解,纯粹地去谈论科技与发展,是完全不现实的。美联储升息后最直接产生的效应就是大量美元开始回流美国。正所谓“货币收紧”政策,即“收回”在外流通的美元就是该策略的核心目标。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创业公司在近几年的估值可谓“水涨船高”,有的甚至达到了离谱的高度。譬如一些尚未明确商业模式的应用开发团队(或称创业团队),通常在有了第一笔风险投资的注入后,其估值瞬间就能突破千万人民币规模;而如果用户基数特别庞大(譬如最先进入到某个领域的应用),其估值甚至可以突破亿元规模。

以上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流动资金”太多。特别是动则就几个亿美元市值的硅谷初创企业,就是因为华尔街投行从美联储获得了过多的“免费”资金(几乎为零的利率),导致投资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怪相,让一些表面看似还不错的项目瞬时就能被热炒成为“百年一遇的香饽饽”。然而,硅谷还并不是华尔街唯一在猎杀的市场。全球各个国家,尤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成为了“潜力股”的发掘地……所以说,中国过去几年的创业黄金期是在美联储的间接帮助下催生的。而随着美联储开始“功成身退”,这段黄金期也就暂告一段落了。事实上,从今年初开始便一直有各种声音在暗示风投热的迅速冷却。美联储如今正式步入加息轨道,必将会导致这种冷却的进一步加速。

除了美联储升息外,对未来全球金融市场有重大冲击的因素还包括了人民币国际化。虽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明年10月1日人民币纳入SDR决议正式生效开始,人民币的汇率将不再是那么可控和可预料。具体有关汇率波动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小编建议大家去阅读更专业的财经类书籍。这里,小编只粗浅地暗示两点:一是可以参考欧元在过去几年的波动及对欧盟经济的影响(同理还有日元);二是从“国际观”的角度思考一下过去所谓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所遗留下的问题。

尤其针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点,小编希望展开说明一下——不管什么原因促成,国内的物价过去一直都是稳步上涨的。虽然工资也涨了,但多数人仍觉得不够。这就是所谓的人民币“对内贬值”,通货膨胀的副作用。可是人民币过去几年在国际上确是一直保持“增值”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十年前人民币兑换美元是8比1,而今天则是6.5比1。

假设人民币接下来将贬值至7元兑换1美元,对于大多数在国内领工资、在国内消费的我们而言,直接影响并不明显。可是对于那些依赖出口和进口的制造业者,影响就颇为重大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如果用人民币结算,贬值意味着亏损;可如果用美元结算,进口部分的成本也无形增加。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其实更尴尬的问题还在于,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推上去的薪资水平,在今天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重新下调的。由此几乎可以推断,“于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制造在未来一到三年里必将迎来生死存亡之际(最早学会汇率风险对冲操作的进出口企业最有希望活下来)。

我们也不应该简单认为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传统制造脱离关系。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的某米、拥有全球互联网第一大电商平台的马云,在没有了“中国制造”的支持后,还能愉快地大规模招聘、挖角或者扶持创业吗?其实百度在不久前就给了我们答案——缩减校招和停止社招,不过好在目前至少还没看到大规模的裁员……

一些人认为,企业迁厂至东南亚会是个解决方案。但在小编看来,这其实是对“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与质量太轻视了。虽比不上日本和德国,但经验的累积也绝对不是越南等国家一两年就能追上的。

还有些人,包括很多科技大佬,都提出了用“机器人换人”的发展思路。然而,一个不可以忽略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制造工厂都能驾驭机器人,譬如非流水线的制造流程目前就很难自动化。即使有“量身定制”的机器人可以使用,不去说前期投入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一定会让中小企业望而怯步,仅仅使用门槛这关(机器人需要接受针对性训练等)也足以让深广一带的小作坊放弃相关考虑。
 


 

企业可能的应对

对外开始贬值,对内人工成本高居不下。为降低企业负担,引入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

可惜不得不说,这样的主旋律只对富士康等制造业龙头才具备意义。广东一带的制造工厂多是以“小作坊”形式存在,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流水线设计,因而很难通过购买现成机器人以实现自动化。

当然,多家业务近似的小作坊可以联手与某一科技公司合作,从而定制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机器人产品。只不过,这样的成本短时间内并不会比纯粹的人工更加便宜,且使用和维护都需要相当门槛的技术培训。

企业通常都会先考虑“活下来”,才会再考虑“发展和投资”,中小企业对此尤为感同身受。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中国中小型制造业者在未来几年里对机器人的引入和使用“反应冷淡”,小编将并不会对此感到一丝惊讶。

科技圈的就业与创业环境变化

在今天的金融体系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很难会有一个行业完全不会受到另外一个行业出现危机后的冲击。“互联网”显然不会在未来几年里“独善其身”。风险投资大幅减少、中概股企业增长大幅放缓等等将会是最直观的感受(小编注:增长放缓不等于出现亏损或者没有增长)。

风投减少自然影响的是想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同学们。新项目再想拿投资肯定是不容易了,而已经获得投资的初创项目,手中的钱则必须要省吃俭用。像是嘀嘀打车和Uber这样烧钱的玩法,未来肯定会吓跑投资人。即便是嘀嘀打车和Uber这两家已成规模的初创公司,预测,两年内其运营支出一定会出现大幅下调。

企业增长放缓则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不赚钱和公益性质较重的部门通常会在寒冬来临前最先被裁剪,只不过如果企业还能保持增长,员工会被允许内部转岗,但这可能会抢了应届毕业生的机会;如果企业不幸已出现大规模亏损,千人级别的裁员似乎将不可避免。不要认为被A公司裁了还可以去B公司另谋高就。寒冬到来时每一家公司都面临差不多的情况,既然A要裁员,B至少不会考虑扩招。因此,对于未来几年将毕业和刚刚工作没几年的同学们,现在是时候要有所警惕了。

所以综上所述,金融市场开始巨变,企业必须收紧投资,于是岗位开始减少,竞争被迫增加。对于已经工作的,薪资(包括奖金分红部分)不降就算赢家(股市说的跑赢大盘);而对于尚未但准备参加工作的,“起薪”将会是个很值得重新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