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辽宁沈阳:机器人进大棚农民“坐在家里种庄稼”

2016-01-25 00:00:00 来源:东北新闻网

“室内温度20摄氏度,湿度55%,光照强度……”5月17日上午,苏家屯区永乐经济区农民崔连柱钻进温室大棚,手中的仪器不时发出这样的作业提醒。原来永乐经济区农业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里新近安装了一个名为“智能温室娃娃”的小机器人,她能控制风机、水泵、湿帘、卷膜、遮阳和喷滴灌系统;她还能测量和分析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地温和光照强度等参数,真正让农民实现“坐在家里种庄稼”。

她知道植物渴不渴

5月1日记者走进永乐经济区农业示范基地大棚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正在试点无线“智能温室娃娃”系统。乍一看,试点的蔬菜大棚与普通蔬菜大棚并没有不同。走近一看才知奥妙,试点的大棚内竖着2个白色铁匣子,分别用来收集温光水气等信息。这个铁匣两边各长一“耳朵”,左耳朵“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传给“右耳朵”无线传输节点,再将收集的信息传递给大棚外的太阳能数据控制系统,然后再与后台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比对,并将信息传递到农户便携式接收器及家里的电脑上,此外这些数据还将传输到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后台网站。

当土壤温湿度低于设定值,说明植物“口渴”了,这时信息会自动反馈到地头的自动喷淋设备,该设备马上开始喷淋,植物“张口”就能“喝”上水。

此外,“温室娃娃”还可以对猪舍、鸡舍、羊舍等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控制,帮助饲养人员进行科学管理。

记者与农户边看边聊,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沙沙”声。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迪介绍说,“这是智能化控制计算机系统在喷水施肥。”传统农业种植,种菜主要凭经验,靠观察,常常叶子黄了才开始施氮肥或钾肥,实际上等到能看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用传统的方法,水、肥浪费都很大。数字化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根据水质钙镁氯离子的含量,以及PH值、EC值(电导度,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和各种作物的需求等各项参考数据,按照各类蔬菜、水果生长的需求进行管理,使大棚内的环境随时处于最适合蔬菜、水果生长的状态。

数字化种菜,效率很高。据农户崔连柱介绍,“温室娃娃”监测感应系统和微喷电磁阀、施肥喷药机连接起来,实现浇水、施肥自动化,这样节省了人力。“这几年农村劳动力减少,每到六月份,葡萄和蔬菜采摘撞在一起,每到那时侯,招不到人。100亩大棚,传统生产模式下日常要60个工人,用了这套系统最多只要10个人。”不过,他同时表示,武装数字大棚低端配置要几千元钱,高端一些配置要上万元,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产生收益。

千里之外可遥控“种菜”

“以前给温室加温、浇水、通风,全凭感觉,人感觉冷了就加温,感觉干了就浇水,感觉闷了就通风,没有科学依据。”吴迪介绍说:“如今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它都会告诉你,都成咱农民的小管家了。”

“智能温室娃娃”上装有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各个传感器随时把大棚的有关数据传给各农户家用电脑上控制台上和苏家屯区农业信息计算机主机上,计算机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控制排风扇、水泵、补光系统、营养供给系统、弥雾系统的启动与关闭,从而给植物创造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

“农民不在家的情况下,只要登录区信息中心服务平台,就可以控制大棚生产,也可以委托区里专家操控大棚。”吴迪说,“有条件的农民如果配备上笔记本电脑,即使在外地或者有网络的地方也可以随意操控大棚生产。”

据了解,苏家屯区在70栋农民大棚上试点“智能温室娃娃”,目前,苏家屯农业信息中心的一台计算机主机管理几十个大棚。如果规模上去了,一台主机能管理1000个大棚,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广大农民都能用上数字化种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