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将棋(日本象棋)名人、有日本“永世棋圣”之称的米长邦雄在与将棋软件对决中落败。此前一年,在美国的一个智力竞猜节目中,IBM研发的人工智能“沃森”击败人类冠军,获得巨额奖金。据说沃森“体内”还被载入了42种专业医学杂志和大量的临床医疗数据,有多达60万份的医疗方案和150万份的病例,他将来的正经“工作”是替人类看病。
2011年,日本开始进行确保让机器人通过东京大学入学考试的研究项目,到了2014年,“东大机器人君”已经能够通过472所大学的模拟题判定,这意味着其考取东京大学的可能性高达80%以上。而在美国,谷歌公司的自动驾驶系统越来越成熟,监测数据表明,自动驾驶比人工驾驶更安全、可靠。
今天,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使用:电子邮件服务器搭载的垃圾邮件过滤功能;根据用户浏览记录,进行精确计算后实行的网络广告投放;人工智能撰写体育、财经新闻,其本身已不再是新闻。而当这些发生的时候,世界各国及互联网业界各大领军企业,仍在不断加大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投入。这使得人们担心:未来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全面取代?库兹韦尔的“奇点”论被一再提及,霍金、伊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等人选择以公开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心。
东京大学副教授松尾丰是日本顶级人工智能专家之一,他非但不认为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甚至怀疑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过于乐观、不切实际,很可能导致历史重现——1956年至1960年,及1980年前后,人工智能曾迎来两次热潮,研究者们极力宣传人工智能的各种可能性,商界及政界投入巨资,但现实显然与理想严重脱节,热潮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陷入长时间的窘境。
松尾丰在其所著的《人工智能狂潮: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吗》一书中,以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产业参与者的角色,探究了书名中所述的问题。他在书中首先对“什么是人工智能”进行了探讨,引介了日本产学界不同专家给出的不同解释。不同的人就“人工智能”的定义出现不同的解释,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曾出现过若干里程碑式的成果,也带来过无数副产品,包括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博弈游戏、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引擎等,这些使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更趋多样化。而松尾丰自己给出的定义是,人工智能是用人工方法制作的类人智能。
接着,书中回顾了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并将之概括为推理和搜索的时代。当时,机器人被编制各式的逻辑规则,可以解决“玩具问题”,却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因而,在第二次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为人工智能输入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于是有了知识体系、语境、框架等规则的输入,机器(人)翻译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松尾丰将眼下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称为“机器学习”和“特征表示学习”的时代。人工智能获得知识,但仍具有根本性的被动特点,机器学习则意味着程序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扩容、自我区分的能力。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不仅得以识别手写文字和手绘图像,而且运转方式也越来越接近人脑的活动。
松尾丰认为,终有一天,人工智能的特征学习,将融合语言概念理解、机器人等技术,成为可以替代所有脑力劳动的技术,但这些都还不足以使人工智能获得人类的本能,也不具备人的创造力。
当然,松尾丰不否认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夺”走人类部分就业岗位。他甚至根据目前美国、日本等国人工智能研究的进展及预期,给出了一项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各种岗位的时间表。但他依然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创造的福祉远大于冲击,而人们最终将找到解决冲击的合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