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它将发展的最终使命归一到人类福祉,并且以和谐共生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财富增长与发展质量的相对关系。
作为浙江首个且唯一一个以“生态”命名的产业集聚区,丽水勇立潮头,扛起区域内生态产业发展的大旗,始终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的战略定力,对环境的内在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以科技创新、规模生产、生态保护、技术升级等方式,筑起经济转型升级的桥梁,为一方乡土树起了绿色发展的生命屏障。
聚焦主导产业,节能环保风生水起
一直以来,生态都是丽水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响亮的名片,其重峦叠翠,云雾飘渺,宛若遗世独立的桃源仙境。而在大举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丽水也时刻铭记与生俱来的“生态”属性,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以“1+2+X”的发展模式,即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一个主导产业,同时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和生态合成革这两个特色产业,再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引进一批单体比较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和现代高端服务业项目,多措并举、层次分明地引领生态工业建设,做好绿水青山新文章,迈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大时代。
“在所有丽水人心中,这片青山秀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谋求下一步发展的‘王牌’。”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说道:“我们去年的GDP增速与之前相比慢下来了。但我宁可GDP增长慢一点,也不要现在急功近利,未来追悔莫及。”
作为丽水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开发区产业基础扎实,发展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良。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空间优势更是得天独厚。
浙江斯凯瑞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主营工业机器人的综合型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林森海介绍说,目前公司正在根据市场趋势转型,计划着重于服务娱乐型机器人的研发。并且,该公司近日还与乌克兰敖德萨国立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工程联合研发中心”,签订了联合研发服务娱乐机器人的合作协议。
在2015年,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与缙云片区联合获批“丽水机器人与智能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一个国家级机器人火炬特色基地,打响了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一号工程”,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先后入驻丽水,大力研发工业机器人整机和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以日本东京工学院黄庆九博士的“九劲”工业机器人、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满志红教授的机器人检测及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等项目为载体,开展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并产业化,形成集技术研发、机器人整机生产、关键配套设备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基地,驱动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与变革。
“我们在原料生产上采纳国际有机标准,通过了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认证,在生产工艺上采用了先进的酶工程技术和膜分离技术,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食用菌、医用菌研究开发、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创新型企业,丽水生产加工厂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食用菌提取物生产能力达100吨。
诸如此类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还有很多,譬如在松阳片区,依托10万亩生态绿茶种植基地而发展起来的茶叶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就已经初具规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应。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依托当地成熟的产业基础,立足“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和突出的中草药资源优势,瞄准中医药、保健品等特色领域、重点产品进行集中力量突破,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切实提高农林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力求打造具有丽水特色的现代医药品牌,铸造一定的产业影响力。
其中浙江维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当地丰富的中草药优势,乘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东风,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集聚区核心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
仔细观察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蓝图,可以探知,丽水不仅善于借力改革试点,强化发展优势,同时还以开拓创新的姿态重新演绎“绿水青山”,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科学跨越。随着“高铁时代”到来,人口、信息、商品、技术等逐步向丽水流入,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将抢抓机遇,努力引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主动参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目前,这里已经集聚了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100余家,其年产值83.5亿元,生物医药企业年产值超过25亿元,生态合成革行业产值高达170亿元。
铁腕治污治旧,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践行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同时,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各领域的企业主也面临着行业内外的双重压力。而在这个梳理各产业是否合规,各项排放指标是否合格的过程中,丽水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将那些存在重污染的企业一股脑儿地“请出去”,而是以铁腕治污倒逼转型升级,帮助这些企业在新常态下华丽转身,努力生存下来。
合成革产业是丽水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阵地,其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产值跻身百亿行列。于是,丽水加快合成革生态化改造,通过引进世界聚氨酯领域的领军人物、美籍华人孙寿鹏,助力开展生态合成革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加快水性和无溶剂生态合成革研发推广,推进生产线密封和“机器换人”改造。
“丽水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就需要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工业,因此合成革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孙寿鹏补充道,“同时这也是合成革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水性合成革的质量和安全性已经得到欧美市场的认证,传统的PU革市场在不断萎缩。”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引进了不少如今看来不利于环境的项目。为了重塑生态优势,开发区坚持不作简单的‘是否属于生态产业’的判断题,而是科学认真地做好‘如何转型升级’的论述题。”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面对已经站上“百亿级”产能的合成革产业,开发区给出的解题方式是:以铁腕治污倒逼转型升级,给合成革产业新的发展活力。
2014年浙江繁盛超纤制品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了水性合成革生产线并投入使用,继成为开发区拔除烟囱的首家企业后,又成为首批完成合成革生产线生态化改造的企业之一。
“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通过治污完成了转型升级,我们愿做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孙进琳如是说。
其实在大力发展水性树脂生产线的过程中,企业本身也谋求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巩固传统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超细纤维、TPU树脂革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巩固合成革上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下游产业链,引入鞋类、箱包、汽车座椅等下游革制品生产企业,拓展各类革制品生产。
如今,该集聚区内的合成革产业已经围绕“技术升级,产业延伸,污染治理”的思路得到不断创新发展,加大生态化改造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园区内22家合成革企业和11家合成革后处理企业的有机废气收集处理工作也已全面完成,综合收集处理率从整治前的60%提高至90%,年减少有机废气排放约9000吨。
丽水不遗余力地全面开展立体治污,从“工程治水、管理治水、技术治水”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防污”,创新出“企业清污分流和刷卡排污两大工程改造建设,强化管理和技术两大支撑系统”企业治水“2+2”模式,由治水向“三废共治”立体治污转变,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分行业、分类别开展企业废气治理,加快推进集中供热。松阳片区积极推进企业“煤改气”,重点抓好不锈钢企业酸雾治理和酸洗场地改造;龙泉片区开展“三河治理”回头看,加快推进炉田、大沙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管网完善;莲都分区建立园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每月督促问题企业整改。
同时深化低效闲置用地清理,腾笼换鸟,盘活工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龙泉片区盘活工业用地50余亩,改造危旧厂房18707平方米。松阳片区完成1家企业“腾笼换鸟”,盘活用地26.5亩。莲都分区利用大港头木制品行业整治之机,整体引进21家企业转型进入园区,并盘活闲置厂房2万平方米。据悉,2015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其中核心区6家、龙泉片区3家、莲都分区2家、松阳片区3家。
唱响产城融合,助力美丽城乡建设
选择一个地方,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产业本身,同时还包含了对城市更新、配套服务完善的驱动力。因此,立足丽水,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注重城市功能建设,完善生活居住、金融商贸等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对产业、城市、人三者和谐生态模式的一种探求。
在丽水南城核心地段,投资11亿元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江泰·国际星城拔地而起,星光熠熠,其占地10.7万平方米,由五星级酒店、台湾美食城、商贸中心、大型百货及高尚住宅区有机组成,共同倡导一种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就有城市。不难发现,一个个“微城”已经在丽水这个产业集聚地逐步形成,构建起丰富全面的生活消费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面向不同消费需求的商贸服务网络,满足了人口集聚需要,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美丽城乡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中。如果你沿着丽水富岭迎宾大道一路往前,就会看到全然一新的处州民居,白墙红瓦,一路旖旎,村在景中,房在绿中,基本形成了“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的整体效果。
去年以来,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要求,以“打造一条迎宾大道,建设一个精品村,美化两个高速窗口”为目标,“房美”改造383幢16.1万平方米,“前垟精品村”完成2500平方米绿化,拆除迎宾大道沿线的违法建筑60多处面积1万余平方米,拆除养殖场62家53000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近1322.4吨。
其中“精品村”建设更是效果显著,树立了美丽乡村的新典型。譬如对前垟村全面开展房屋外立面改造、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绿化及全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去年10月份,还启动了占地130余亩的“百亩花海”项目。在富岭沿线引导村民种植荷花,将现有迎宾大道的1000余亩荷花连线成片,形成迎宾大道“十里荷花”长廊,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金山下村的“千亩紫荆花”项目。这一系列的美丽行动,不仅打造了丽水的“外美”,同时还强化了“内秀”,发展了当地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扩宽了富民增收新渠道。据初步预计,将带动农民增收近5000余万元。
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传统走向新兴,从产业低端走向产业高端,从浙南一隅辐射周边,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以其个性化的生态特色,促进了当地产业的集聚发展、魅力蝶变。
回顾2015年,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其中核心区8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其中核心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约24亿元,其中核心区8亿元;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约26亿元,其中核心区8亿元。
绿色是这方乡土的永恒底色,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诚然不负“生态”的美名,从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大力引导生态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大健康、新材料等“高、新、特、优”产业,全力推进沉稳换挡、科学转型,为浙江“绿肺”打通了工业发展的大动脉。
如今,流转在眼前的不单单是青山绿水,还有那一个个依山傍水、集群发展的生态型工业产业园,它们雄踞一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焕发出蓬勃的生产力,奏响了一曲雄浑磅礴的“生态”与“科学”交织而成的双重奏,为丽水今后的发展加注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