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小米科技尽显疲态。
曾经一机难求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7月份,小米从原来的意向订单里砍掉了200多万套材料,这些本来是为红米2A准备的,同时,小米4、Note的意向订单砍掉更多。”近日,多位来自手机供应链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小米4、小米Note已经出现很多库存积压,不得不砍订单,“1亿的目标基本没戏,血拼8000万还有一定可能”。今年3月,雷军曾公开宣布小米今年的目标为“8000万至1亿”。
2015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出货量3470万台,同比增长33%。如果按照8000万目标计算,下半年小米需出货约4530万台,比上半年增长30%,被视为销售旺季的“金九银十”或许是小米的机会。
2014年,小米上、下半年销量分别为2611、3501万台,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长34%。但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普遍旺季不旺。”一位芯片供应链人士透露:“按照目前的备货计算,小米下半年的备货量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没有以往的增长比例。”
Gartner首席分析师吕俊宽告诉记者:“从我们监测到的数据来看,小米已经没有很高的增长点了。”野村中国区的高科技行业分析师黄乐平也告诉记者:“小米已经出现明显的增长瓶颈,几乎人尽皆知。”
对手的防御与侵蚀
“中国的市场其实已经达到饱和点。小米过去几个季度的增长,主要是从三星、联想、酷派、中兴拿走了部分用户群。”吕俊宽表示:“小米的增长速度,取决于能拿走多少别人的市占率。”2014年下半年以来,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缩水市占率减少10个百分点,而联想、酷派、中兴则因为三大运营裁减终端补贴而迅速下滑。最近,联想还因为终端业务收入下滑而在全球裁员3000人。
不断攻城略地的小米在2014年凭借6112万台手机出货量,成为国内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但同时,被小米超越的手机玩家也在学习小米,学习小米的硬件配置,研究小米的营销模式。比如,华为成立荣耀的线上品牌,联想、魅族推出的乐檬、魅蓝与红米血拼。
吕俊宽指出:“小米模式、产品被模仿之后,产品的特色被冲淡了,而且竞争对手也渐渐掌握了防御小米的方法。瓶颈,不可避免。”
根据小米公开的资料,售价699元的红米2是小米目前最畅销的手机。红米2于2015年1月发布,截至6月,红米2销量突破1000万台,月均销量200万台。同时,售价599的红米2A在4月开售,截至7月,销量突破500万台。2015上半年,红米2贡献了接近50%的销量。此外,售价799的红米Note在问世的18个月里,创造了2000万台的销量。目前,红米2、红米Note均已降价100元。据知情人士透露,红米系列占小米销量的70%以上,接近80%。
同时,伴随红米系列的畅销,联想的乐檬K3,魅族的魅蓝、魅蓝Note,华为荣耀4X迅速崛起。根据联想、魅族、华为的回复,乐檬K3目前销量接近800万,魅蓝、魅蓝Note销量突破500万,荣耀4X销量突破600万,目标冲击千万销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发布红米Note2的同时,魅蓝也发布了魅蓝Note2。
千元以下,小米依旧主导市场,但市场份额已经被逐渐稀释。
而在千元以上的手机领域,小米的进展并不顺利。一份来自中国移动的数据显示,2015年5月、6月,在中国移动入网的小米手机共690万台,其中小米4共计139万,小米Note约15万,占比分别为20%、1.5%。一位中国移动内部人士介绍:“米4的销量略高,主要是因为降价了。而小米Note一直卖不动,远远低于大家的预期。”
小米4在2014年7月问世,售价1999元,在2015年3月、5月先后两次降价,目前售价1499。根据小米公开数据,截至今年6月,小米4销量接近千万,略低于小米3销售速度。而被视为小米高端路线,售价1999、2999的小米Note,表现一直差强人意,小米未曾公布小米Note销量。
但对比之下,华为公布的高端手机Mate7销量500万、P7销量月700万,P8发布2个月销量百万,其售价均超过小米Note。同时,对标小米4的荣耀6表现与小米4基本持平。
“如果说其他人学会了防御小米,那么华为甚至已经开始侵蚀小米。”吕俊宽分析称,不过,吕俊宽也指出“这并不是小米的衰退,而是市场、手机厂商之间形成了一个新平衡点。小米不会衰落。”
百度指数显示,最近一个月,华为整体搜索指数11.4万,同比增长54%;而小米整体搜索指数18.5万,同比下降32%。不过,红米Note 2发布的最近一周,小米指数达到27万,是华为的2.5倍,且同比增长2%。
红米Note 2发布之后,小米总裁林斌在微博上公开表示:“红米Note2性能超越华P8和魅族MX5等国产旗舰手机,比为P8便宜两千块,MX5便宜一千块。建议大家上小米网买一台红米Note2,比一比,究竟多花一两千块值不值。”
前述供应链人士介绍:“把重心全部放到红米2、红米Note2上,还有正在研发的红米3。这些将是小米下半年,以及明年血拼增长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