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6年已经过去大半,云计算市场也发展得风生水起,Tableau在今年春天曾对云计算市场做出的十大预测。本篇文章从国内视角对这些预测进行了一一复盘。
1、云竞争的本质是:数据争夺。
从Salesforce到AWS,云计算领域的大型厂商都希望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数据都能迁移到自己的云生态系统之上。
不仅关乎企业内部数据资产,Workday,Zendesk产生的Web数据以及各种设备产生的数据,目前都是云计算巨头的首要争抢目标。
数据资产对于企业,正如石油对于国家一样重要。任何试图将自身打造成为行业第一的云服务供应商,必须得有良好运行一家公司所有数据的平台能力。
构建在云端的企业数据库,这种想法已不占少数。厂商提供的云端存储十分廉价,而托管解决方案几乎是零资本开支,这样的方式十分诱人。
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将那些非传统类型,却极速膨胀的数据迁移到云上。这些数据涵盖了IOT、社交媒体等业务类型。数据迁移到云上后,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和客户情况。
评论:不过,这样的预测还为时过早。目前,云竞争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数据争夺战还没有正式打响。云计算领域的厂商争夺的主要还是客户,无论是IaaS领域的佼佼者AWS,还是SaaS领域目前最具有市场潜力的Salesforce,各大厂商实际上正卯足劲抢夺日益增长的客户资源。Salesforce正努力向IOT领域拓展,通过物联网使用户向主动式的客服模式转变,可见,未来真正的数据之战已经不远。
2、合作伙伴成为云巨头的成功关键。
亚马逊,谷歌以及微软依旧在鼓吹自己能够提供廉价的云服务。不过,“云之战”逐渐进入白热化,关键性的合作伙伴成为取胜关键。
想要说服其他公司加入云供应商的阵营,那么资金则成为其能否支援的关键。大型云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往往会获得额外支持,从而加他们之间的关系。
当合作伙伴“傍”上大型供应商,获得独有的资源优势,反过来也将自身的服务提供给云巨头的原有客户,建立另外一个维度的优势。
评论:这个预测早已变成现实。目前,国内的两大厂商阿里云和华为云正争斗着如火如荼,双方除了各自做出战略部署搭建生态圈,还希望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战略联盟巩固优势地位。此前,阿里与数梦工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宣布建立是使命级合作伙伴关系。
3、大企业将数据大规模地搬上云端。
在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创业企业才会采用云计算。现在,任何一类大型企业都在将他们整个的基础架构和数据生态系统迁移到云端。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从各个方面提升业务。比如,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店内服务,甚至完全利用制造业的先进技术。连最传统和保守领域的企业也都意识到:云技术策略能够降低成本和风险。特别是CIO们洞察到了未来五年的市场变化,云是替代大规模部署IT的手段,避免IT预算无法支撑的方法。
评论:尽管如此,国内大企业还并没有完全将数据迁移到云端,原因主要在于国企对SaaS厂商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服务质量和及时性上有一定的考虑和担忧。另外,涉及到对数据的安全顾虑,很多国内传统企业在选择SaaS厂商时往往十分谨慎。而只有切实解决了企业的痛点需求和刚性需要才能促使企业主动选择走上云端。
4、企业用户开始实时了解云运营成本。
云计算部署成本以及快速扩容使得IT管理者需要依赖更好用的分析方案,并且保证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以确定云成本。
如果使用云计算技术策略的主要诱因是降低成本和提升资源利用率,那么CIO必须能够验证他们未来能获得这些好处。
云分析解决方案所提供的使用和计费数据上的优势,能使IT技术领导者快速分辨出哪些服务比较昂贵,从而避免预算超支。企业用户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
评论:事实上,云计算存在着较大的隐形成本,迁移成本。企业需要更敏锐,更细颗粒度的把握成本变化。
5、硬件巨头向云看齐保持创新。
服务器、网络、芯片供应商行业的巨头,其商业化位置已退居幕后,可他们并未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将会继续跟这个已经被云计算厂商控制的世界不断博弈。
无论是戴尔并购EMC,还是惠普分裂成两家公司,很明显,曾经看似不可撼动的技术硬件界的巨头们也感到脚下的地盘开始晃动。
云技术的革命意味着:曾经与客户牢不可破的关系已迅速被砍断,结果,企业日益依赖亚马逊、谷歌和微软这类大型企业。
不在绝望中战斗,就必将在绝望中死亡。因此,现在的阵营演变得愈加有趣:这些并不缺少潜在颠覆性的巨头们开始关注客户群的新价值。如果低估这些企业所潜藏的创造性,那么绝对是巨大的错误。因为大部分这类企业都拥有配备齐全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目的就是为了不令自己受限于传统的条条框框。
评论:在惠普,戴尔纷纷转向以云计算和企业级服务为代表的新生市场后,依托多年的技术储备和创新优势,老牌硬件厂商联想,也开始瞄准发力。日前,联想刚刚发布超融合计划,将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同时实现硬件配置,固件和系统软件的共同优化。浪潮从去年率先发布的智造 2025 战略到今年的企业数字化罗盘,都是希望在管理和技术的驱动下,快速巩固自己的地位。
6、将数据迁移到云端,越来越像复制粘贴。
自助服务数据集成和数据预处理的解决方案可能在2015年风靡一时,但到了2016年,将组织内部和Web平台的数据搬上云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自主服务云分析和数据预处理现在已成现实,但是没有技术的个人用户还不能将数据快速、简单迁移到云生态系统。
简单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复杂的数据集成、升级和改造,让没有技术的用户个人可以轻松地将数据迁移到可供选择的云数据库和仓库中。
评论:目前这个趋势已经略微呈现出一些苗头。比如,数据从PC端迁移到云端,像百度网盘,360网盘,甚至国内在线协同软件也开始通过第三方合作打造技术壁垒。
7、数据法规着重强调对云数据隐私的保护。
2015年,欧盟欧洲法院(CJEU)宣布欧美数据《安全港协议》无效。因此,如果美国企业想要将欧盟企业的传输数据到大西洋彼岸,那么就需要明确自己对数据隐私的态度,否则就得冒着失去客户忠诚的风险。
当然,在欧洲法院裁决之后,大型厂商并未声明自己绝对尊重客户数据的隐私。
对于在欧洲市场底盘已足够大的厂商而言,他们已经有专用的基础架构,根本无需担心信息的获取。而对于没有这些能力的厂商而言,2016年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他们在疑问:新的协议会只允许他们继续在美国运营,还是需要他们宣誓保证数据隐私,使用欧洲数据基础架构从而获取客户忠诚呢?
评论:相比之下,国内针对云数据隐私还没有具体的保护法律。放在企业内部,这就需要CIO不仅要关注到企业大数据安全,更需要重新设定网络安全优先事项和预算。
8、云交易市场令软件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大型云基础架构的厂商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他们开发的交易市场能够让客户在自身所提供的平台上,直接轻松获取第三方解决方案。这些交易市场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因此,提供这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则面临着客户忠诚度的难题。
客户处在一个被智能、科技包围的环境中,这使得像亚马逊、微软、谷歌提供的云交易市场对软件和服务企业而言基本没用。
然而,这些企业本来就已适应了跟保持客户直接关系,如果云交易市场失去作用,那么品牌忠诚度则将遭遇不小的挑战。
2016年,高科技公司会不断争论失去与客户的直接互动来获取收益的做法是否值得。聪明的企业会完全拒绝这种选择,另辟蹊径充分发挥云市场的优势,同时还不忘直接赢得客户,从而建立牢固忠实的关系。
评论:目前,国内阿里云所搭建的云市场主要包括IaaS平台,服务器,数据库和云存储方面的服务,这使得传统软件厂商的业务不断萎缩。传统的管理软件厂商金蝶、用友也按耐不住SaaS市场带来的红利,纷纷转向云市场。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进行转型的话,那么他们的领地必将被外围厂商所蚕食;但如果转型的话,随着云业务的比重提升,传统软件份额就会下降,这一直都是这些传统软件企业头疼的矛盾。
9、对混合云架构逐渐认可。
涉及到云架构技术路线,“一只脚站云上,一只脚站在地上”的做法曾被指责为打安全牌,但现在,对一些企业则成为了正确路线。因此,支持这种模式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也开始获得众多青睐。
毕竟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提及云部署,即使是有些企业想要都迁到云端,也并不太现实。传统的解决方案,合规性等一系列问题都使得IT架构部署在本地。因此,也有一些公司愿意其他的部署方式。
目前,国内外大型云厂商都调整了之前“只做一种云”的口吻,而开始公开建立支持混合云部署。同时,这也表明小型厂商已经开始迎合这样的市场需求,而毫无疑问,必将鼓舞更多的挑战者进入这片蓝海。
尽管如此,请不要搞错,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走上云端,优势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更有可能的是,托管基础架构的巨头对现有优势信心满满,才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他们在混合云上的论调。
评论:华为云和阿里云除了要在生态一争高下外,双方曾占据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也存在竞争关系。而实际上,数梦工场是阿里云向私有云发力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华为也已禁不住诱惑开始向公有云领域抢夺市场份额。
10、移动端和云端数据分析开始同步。
在设备连接一切主宰的世界里,个人数据信息也逐步被放置在云端。“移动端”、“云端”已不再是行业新词。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以结果为导向成为首要能力。
举例来说,一只球队经理坐在球场看球赛。当她翻开智能手机,连接到应用程序仪表盘,通过高容量的云数据库的实时数据反馈,她能在移动端手机查看到现场观众人数的实时变化。
这是基于移动端分析?还是云端分析?这位经理不太在意。只要简单几步操作,她就能将上一场比赛和此次比赛的观众人数进行对比,并且很方便地与队员们分享这一数据结果。
因此,重要的是,移动端和云端分析如何迅速无缝融合成统一的解决方案,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已无关紧要。
评论:数据分析正在逐渐成为趋势。阿里云已经推出的一款分析产品Mobile Analytics,主要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数据化运营服务,进行数据采集,生成分析报表,实现定向营销。创业型公司,如 GrowingIO在今年也推出面向SaaS领域的数据服务。
作者:T客汇-杨丽
注:来源:自媒体—人称T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