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先导、技术赋能、战略引领,质量提升行动助推高质量发展,行业受益企业点赞
迈上质量链,质量步步高
打开爱城市网APP,点击质量链频道,扫描一款花冠白酒的质量码,产品的标准专利、检验检测、原料溯源、生产溯源、流通溯源等质量数据信息尽收眼底。
自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以来,山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标准升级、质量管理、高端品牌、质量攻关、质量素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质量提升,破解瓶颈
“上了质量链后,花冠酒再也不用为被仿冒、被窜货犯愁了。”日前,在花冠、浪潮供应链品效服务平台联合发布会上,花冠集团董事长刘念波表示,他们利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企业、渠道、消费者格局,产品质量步步提升。
为推动质量提升,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了第三方全要素质量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质量链。这个平台以产品质量提升为核心,构建一个多方参与、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质量提升生态体系。它能为政府提供加强监管的有力手段,为企业品牌保护精准把脉。
“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省的一个重要选项。”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田治颖介绍,破解质量发展中的短板、难点、制约点,我省进行了全方位的努力。
质量提升,标准是引擎。山东省在重点产业领域启动了国际、国家标准化项目239项;节能环保领域,制修订地方标准159项;农业产业领域,主导制订国家、行业标准237项;农业“新六产”领域,发布重点地方标准15项;海洋领域,制订地方标准218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制订地方标准147项。
山东昊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省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制订了高吸收性树脂等两项国际标准,标准发布后,订单从全球各地纷至沓来,产品销量同比翻番,产品价格比国内常规产品每吨高出4000多元,比国际知名品牌每吨高出500多元。
质量高低,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为此,山东省实施“万千百十”行动,免费培训不同岗位质量管理人员近9万人,受益企业约3.8万家,有力促进了全省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升质量的管理水平。
质量提升,技术赋能
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这是我国高速列车领先世界后,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的又一重大突破。2018年9月落户青岛的国家高速列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这一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列车时速的不断突破,是山东省实施技术推动质量提升的一个实例。为夯实质量提升基础,山东省抢抓技术平台建设机遇。
稳步建立现代测量体系。在新兴行业新建标准122项,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954项,位居全国第二。计量科研不断加强,山东省标准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成立,5个先进计量技术、测量方法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标准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面推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国家蔬菜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山东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山东省大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铸造机械技术委员会、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济南;合格评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全面发力“诚信山东”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4个产业,编制发布产业规划,建立工作专班智库,开展“6个1”推进体系建设。在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品牌质量等重点领域,实施“千项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启动1115个重点工业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组织开展工业质量标杆选树,公布100家瞪羚企业名单,培育198家“隐形冠军”和1248家创新企业。
质量提升,注入动力
标准化战略、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我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动力。
质量兴农战略稳步推进。全省建成农产品市级、县级追溯平台19个和159个,无公害农产品改革过渡期第一批发放证书1137张,治理退化耕地面积22.6万亩。
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建设步伐平稳有序。共创建“食安山东”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864家,示范基地22个,流通示范单位5000家,餐饮服务示范单位(街区)3211家。所有中央厨房和97%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实现了“明厨亮灶”,“三小”登记备案率达98%。
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累计培育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4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15家,成功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40个。目前,全省22个行业共拥有中国质量奖2个、提名奖14个。
消费品质量提档升级明显。2018年以来,家电、家具、纺织服装、鞋帽、厨具、五金工具、日化、车用汽油、体育用品等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3.41%、92.11%、95.71%、90%、94.06%、93.33%、100%、94.81%、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