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网络版报道,数据中心通常由数千台服务器组成,要想让这样的大家伙“冷静”下来并不容易,而微软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沉入海底冷却。
微软“脑洞大开”:数据中心沉入海底冷却(图片来自technabob)
在微软内部,悄然展开了名为“Project Natick”的项目,旨在将“光纤电缆连接的巨大钢管布满海底”。当然,这些设备也可能像豆形胶质软糖一样浮在海面,利用洋流带动涡轮发电。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承载着各种信息,包括流媒体、社交、邮件、娱乐等等,而这些内容的处理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和服务器。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很多的热量,甚至有过热宕机的风险,因此,企业通常会耗费巨大的财力给它们降温。
目前,微软管理的数据中心超过100个,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相关投资高达150多亿美元,其提供的在线服务超过200项。
试想一下,如果将服务器放在海底,就能利用天然的“凉水”解决发热问题,而且能借助涡轮或潮汐发电,缓解能源消耗。
此外,水下服务器容器还可以提高网络服务的速度。全球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海边城区,而数据中心一般建在偏僻的地方。如果将计算中心安置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加载时间可以缩短,用户体验也会提升。对于部分用户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当然,这种“海底冷却法”会面临很多挑战,无论是环境还是技术。对此,微软的研究人员提出了“钢铁胶囊”的想法,这种装置量产之后,原本在陆地上建立数据中心需要两年,现在在海上只要90天,成本也会大幅削减。
物理学家、科学计算专家Larry Smarr表示:“多年来,主要的云计算提供商在全世界寻找最适合的地点建设数据中心,它们既要考虑绿色能源,又要利用环境优势。”
如今,微软正在进行为期150天的实验,胶囊的直径为8英尺,被放置在加州中部靠近San Luis Obispo的太平洋海域中,离海面约30英尺。该装置配备的水下系统拥有100多个传感器,可以监测水压、湿度、流向等状态,方便研究者掌握设备的运行环境。
事实上,这种装置的表现还算不错,微软的工程师准备延长测试时间,甚至开始用设备运行来自Azure云计算服务的商务数据处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