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加速发展,我国数据中心产业进入了大规模规划建设阶段,并呈现出向规模化、集中化、绿色化、布局合理化发展的趋势。 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已投入使用173个,总用地约713.2万平方米,总机房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中,政府采购云服务也涌现出一些成功的案例,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数据中心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密集分布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信息化水平、以及IT外包服务需求紧密联系。经济发达地区人才、产业、资金、企业总部等资源的集聚力,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对IT服务外包需求程度,驱动并引导着数据中心优质资源向其集聚。同时,完善而强大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为地区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提供强有力支撑。
据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受经济实力的拉动和区位优势的影响,数据中心的机房面积和机房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
政府、电信、金融是推动数据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
伴随行业数据大集中趋势,机构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新兴应用不断深化,我国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机构、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
政府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容灾与备份、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平台等建设需求,据统计,政府全国建设数据中心数量已经超过15万个,面积超过500万平米。
在电信行业,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及大型IDC服务商是数据中心建设主体,其中,中国电信全网IDC机房数量达到近375个,其中对外服务的约有320个,机房面积超过39.2万平方米。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的IDC机房数量196个,机房面积达到18.4万平方米,中国移动有7个一类IDC,10个二类IDC,机房面积达到10.5万平方米。
在金融行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数据中心建设较完善,基本完成“两地三中心”建设,城市商业银行次之,98%已设立生产中心,80%设立同城数据级灾备中心。银行数据中心规模大、等级高、数量少。证券行业以“总部数据中心”+“各营业部数据中心”为主要建设模式,数据中心规模普遍较小,但数量较多。保险行业数据中心采用完全集中模式,建立全国性数据中心或分区域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规模与档次基本与银行类似。
数据中心建设正处于新一轮投资高峰期
未来中国数据中心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正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期,数据中心建设主要从政府数据集中、科研院所科学计算开始,进而到金融、电信企业,随后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一些大型企业。这阶段的数据中心大部分是自建自用,规模小、数量少、等级低,主要承担数据存储和管理以及简单计算。
第二阶段(1991-2000年),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增值业务的迅速扩张,大批门户网站开始兴建,对网络出口带宽、服务器、存储等资源需求提高,这阶段电信运营商开始大力建设IDC数据中心,机房规模逐步增大,等级有所提高,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第三阶段(2001-2010年),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成熟,银行开始进入数据大集中,到2008年,所有的国家银行及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基本都在北京、上海建设了自己南北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开始大型化,高等级化。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政府电子政务改革的重要时间,政府“十三金工程”的建设也推动了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大中型数据中心建设明显增加。
第四阶段(2011至今),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云计算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数据中心开始进入整合、升级、云化新阶段,大型化、虚拟化、专业化、绿色是其主要特征,IDC 行业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积极由资源消耗型向应用服务型升级与转型,数据中心整合升级加速,运营商与IDC服务商加快数据中心全国布局。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数据中心进入新一轮投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