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追上在苏州大裁员的希捷 中国存储还要多久

2017-01-18 14:17:59 来源:中存储

硬盘巨头美国希捷旗下的苏州工厂近日发布公告称,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工厂的决定,同时裁员2000人。自2016年7月起,希捷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重组,重组计划旨在整合希捷全球布局战略,包括减少希捷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总数,预计截至2017年财年年底,希捷科技将裁员约6500名员工,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4%。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希捷作出在全球裁员14%的决策呢?在传统机械硬盘市场不景气,固态硬盘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是否是国内企业在存储上弯道超车的机遇呢?

希捷科技苏州工厂门口。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希捷缘何大裁员

希捷之所以大裁员一方面有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因素,裁员是企业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经营中的常见举措,比如最近中兴通讯多名高管表示,中兴通讯将裁员约3000人,约占中兴通讯当前在全球60000名员工的5%。不过,希捷大裁员且关闭工厂也和固态硬盘逐步取代机械硬盘,机械硬盘市场总量逐年下降,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关。

由于固态硬盘和eMMC正在逐步取代机械硬盘,机械硬盘的市场总份额正在逐年缩水。在2011年,机械硬盘的年出货量为6.215亿块,而固态硬盘的年出货量仅为1460万块。但到2015年,机械硬盘的年出货量已下跌24%,年出货量为4.689亿块,而固态硬盘的年出货量为1.02亿块,增长了近7倍。在2016年第一季度,西数、希捷、东芝三家厂商的机械硬盘出货量只刚到1亿块,要知道,即便在2011年泰国洪灾的情况下,在当年第四季度机械硬盘的出货量也有1.2亿块。

其实,日子不好过并不只有希捷,西数也堪称难兄难弟——根据希捷和西数的财报显示:

截止2016年7月1日,希捷季度收入26.54亿美元,同比下滑9.3%,净利润2.07亿美元,同比下滑17.2%。西数季度收入34.9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净亏损3.51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2.2亿美元。

在硬盘出货量方面,希捷硬盘上季度出货量为3680万块,同比减少840万块,环比减少240万块。西数上季度仅为4010万块,跌入新的低谷,比此前季度4310万块又少了300万块,同比更是锐减840万块,市场份额也跌到了40.1%的近年低点。在2016年第四季度,希捷营业收入为29.86亿美元,同比减少19.2%,净利润1.65亿美元,同比减少82.3%。

正是机械硬盘已经成为夕阳产业的大趋势,加上中国人力成本的增加酿成了本次希捷大裁员且关闭工厂的结局。

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告知书。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互有优劣

目前,固态硬盘在读写速度上和抗震性上占据优势,但在寿命上处于劣势。

由于机械硬盘通过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进行磁操作来读取数据,因而读写的速度受限于盘片旋转的速度,即便是7200转/分钟的机械硬盘,在SATA3接口下的读写速度也就90—190MB/s。

作为对比,固态硬盘的存取主要由NAND Flash及其主控芯片来实现,没有活动的机械部件,因此就没有机械硬盘的转速瓶颈问题。而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主要受主控和固态硬盘容量的限制,像采用了Marvell主控的方案和几大厂存储颗粒正片的消费级固态硬盘,持续读取大多能做到500MB/s。至于一些二三线品牌采用杂牌主控+白片,甚至杂牌主控+黑片,以至于读写速度和寿命都不理想的情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从读写速度上看,固态硬盘大幅优于机械硬盘。而这也是其受欢迎,特别是备受游戏玩家青睐的重要原因,在大型游戏各种折磨人的读写进度条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了固态硬盘,将大幅削减因读写进度条造成的时间损失。

在抗震性上,由于机械硬盘在运行过程中通过磁头进行读写,在工作时盘片会高速旋转,而磁头则悬浮于其上,二者间距离非常小,这就导致了一但遭遇震动、碰撞等外力,磁头极易和盘片接触进而损坏盘片。尽管目前大部分的机械硬盘在防震上做了许多优化,但是因为笔记本电脑从桌面跌落造成机械硬盘损坏的可能性始终存在。而固态硬盘则由于不存在机械部件,抗震性要好很多。

在寿命上,消费级固态硬盘的设计寿命一般是3—5年,而机械硬盘的设计寿命都是10年以上的。在价格上,机械硬盘还是有较大优势的,容量为1T的机械硬盘一般为300—400元,而在同价位,特别是在2016年末固态硬盘大涨价的背景下(传闻是三星率先抬价,主要是为了把因为Note7造成的巨额损失通过存储、屏幕等元件补回来,然后其他几大厂跟着涨,渠道商也趁机加价……),只能买到一线品牌128G TLC的固态硬盘。

也正是因此,即便是在面对普通老百姓的民用市场,虽然机械硬盘的市场在不断萎缩,但市场份额依然较大,固态硬盘要想彻底取代机械硬盘还需要一定时间。

弯道超车不容乐观

虽然机械硬盘已经成为夕阳产业,但由于机械硬盘需要维持长时间盘片高速转动,技术门槛并不低,对电机的转速、稳定、寿命等有一定技术要求,对盘片材质和磁头技术也有较高的技术指标,而且这些技术指标不能有任何一个明显的短板。

技术壁垒加上产业白热化的竞争,造成国内没有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机械硬盘厂商,机械硬盘市场基本上被希捷、西数、东芝、日立等厂商垄断。因此,对于国内存储产业来说,与其现在投入巨资进入机械硬盘市场与国外巨头死磕,不如着眼于固态硬盘市场,用固态硬盘取代机械硬盘,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弯道超车虽然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前景不容乐观——在固态硬盘方面,其实也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境内企业。

固态硬盘的关键技术在于NAND Flash和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而NAND Flash产能基本被境外厂商垄断——固态存储中三星、东芝/闪迪、SK海力士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三星最大,市场份额约38%。而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主要掌握在Marvell、OCZ/Indilinx、三星,以及少数台湾品牌手中。

必须说明的是,弯道超车中,国内企业除了要面对三星、东芝等在NAND Flash上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厂商,还要面对转型中的西数和希捷,西数为了进军固态硬盘领域花费190亿美元收购了闪迪,而希捷则和SK海力士成立合资公司——希捷拥有49%股份,SK海力士拥有51%的股份。因此,三星、东芝、闪迪、SK海力士、希捷、西数,以及高高在上,对消费级固态硬盘并不太用心的Intel都会成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在固态硬盘方面,境内值得一提的有几家厂商,一家是华为,在近年开始做企业级固态硬盘,而且还有基于ARM内核的主控芯片。另一家是江波龙,是国内最大固态存储模块商,存储颗粒以三星为主,控制技术主要合作方是Marvell。还有一家是联想,不过联想的固态硬盘其主控和存储颗粒也是第三方的。

紫光烧钱值得期待

在去年,紫光集团投资1600亿元人民币在武汉开工建设了存储工厂,主攻方向就是固态硬盘中非常关键的NAND Flash。首批产品计划将于2017年上市销售,预计到2020年形成月产能30万片的生产规模,到2030年建成每月100万片的产能。随后,紫光又出资控股从事存储芯片生产的武汉新芯,并将整合后的企业更名为长江存储。根据业内人士消息,在2017年紫光还将投资460亿美元,在成都和南京各建设一个半导体制造基地。

在技术上,武汉新芯和紫光建立NAND Flash生产基地是来源于美国飞索半导体。根据公开的报道,在技术上武汉新芯和三星、东芝等国外厂商有不小的差距,根据长江存储的计划,是在2017年底量产32层堆叠3D NAND芯片,而在2016年三星、东芝就已经量产64层堆叠技术。因此在技术上想要赶超还是有难度的。

不过,由于存储芯片相对而言对设计上的要求不是太高,相比之下,对制造而言要求更高,而且NAND Flash还具有通用性强、资金需求量大、技术革新快等特点,这些特点使NAND Flash在现阶段就可以依靠“烧钱”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在存储行业立足,恰恰离不开庞大的规模——依靠产能压低成本,从这个角度上看,与面板行业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相似性。

正是由于NAND Flash本身的这些特点,使得紫光烧钱的做法确实是有希望实现赶超的。不过,短期内的目标还是缩短和国外技术差距,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要想复制京东方在面板产业的壮举,没有5—10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对于固态硬盘的完全国产化,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在NAND Flash上实现国产化,还应当在主控芯片上实现国产化。这个国产的主控芯片不能是基于ARM内核的国产化——考虑到ARM研发中心在美国,日本软银控股,以及美日与中国关系不睦的现状,将来国产的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如果基于ARM内核,那就相当于往自己的硬盘里主动装入特洛伊木马,其中潜在的风险不言而喻。

(作者微信公众号:tieliu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