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华为入局、万科加码,下一个入场者会是谁?
来源:港股研究社
近些年,互联网、房企等大佬们似乎一直钟情于“养猪”。
3月5日,针对此前外界盛传的华为入局养猪行业一事,华为机器视觉总裁段爱国回应称,华为将用AI技术为养猪业赋能。同时,据新京报3月3日报道,房地产巨头万科对山东一家知名农牧业企业环山集团的收购计划也已进入收尾阶段。
事实上,互联网、房地产等企业涉足“养猪业”早已不是新鲜事。2009年,网易创始人丁磊宣布投身养猪,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导向创立“味央”品牌。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猪肉价格上行,从那年起,阿里云、京东、美团等相继入局养猪领域。
时至今日,华为再次盯上“养猪业”,那么,养猪业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引得巨头们纷纷瞄准它呢?
大厂纷纷瞄准的“养猪业”,究竟有什么魅力?
纵观目前的养猪行业,已有不少互联网巨头入局。
2009年,网易首开先例,开启“人性化养猪”,网易未央陆续投入上亿元,让黑猪们住干净的小屋,吃液态猪粮,听音乐,还起名叫“未央猪”;之后,阿里利用运动量这个指标,来判断猪肉的品质,不达标的猪要被赶到户外去运动。为了提高产量,阿里还利用算法、AI技术、红外线测温技术等来监测;京东也推出了“猪脸识别”,在养殖场通过“刷脸”来精准观测;百度更是利用自身资源,推出“电子围栏”“猪病通”等降低猪群生病的概率。加上华为、万科等选手,各家巨头已悉数入局,这不免让市场关注养猪行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产业?
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比重常年稳居60%。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猪出栏量下降,导致猪肉产量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20年猪肉产量4113万吨,同比下降3.3%。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2020年虽然对养猪产业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但也是大厂们开疆拓土的最佳时机。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生猪养殖产业。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为万科、华为等大厂锚定养猪业赛道提供了先决条件。
事实上,这些互联网、地产大佬之所以如此豪气入局“养猪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高利润。
2018年,全球猪肉产量共计1.13亿吨,其中5595万吨被中国人购买。意味着不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消耗掉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
虽然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但是每年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回顾这两年,猪肉涨价一直是全民关注的问题,今年又受疫情影响,欧盟和美国猪肉厂接连关停,大批国外进口猪肉滞留港口、码头无法进入市场;同时,虽然产量下降,但是消费需求在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猪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风口上的猪”。
同时,养猪的暴利也频频诱导局外人鱼贯而入。根据2020年牧原股份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58%,平均一头猪的利润为1500元,相当于两瓶茅台酒的利润。
面对一系列利好条件,阿里、京东、百度、万科等行业巨头开始涉足“养猪业”也是无可厚非。但抛开这些市场大环境,各家巨头也是心里暗自有盘算。对于巨头们来讲,养猪业固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更多的是能与自身的优势相辅相成。单拿华为来说,由于华为有先进的5G技术,同时,随着AI发展迅速,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传统养殖业完善自身的生态系统,为技术提供实践的场地,或许这也是科技养猪站在风口上的原因。
站在风口的“智能猪”,真有那么香?
近年来智能化养猪成为业内的焦点,特别是阿里、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智能化养猪的动作越来越落实了。然而,大厂们忙着养猪,但是智能化养猪到底好不好,还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目前,国内养猪行业主要是以散户为主,数据显示,整个猪肉产业链中与猪肉相关的有1.4万亿元,是智能手机市场的2-3倍,然而,市场中排名前20的企业的占有率还不到10%,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而智慧养猪的出现,不仅突破了传统养猪的桎梏,提高利润,还是行业头部玩家先手棋的绝佳机会。
除了互联网巨头,地产大佬们也铆足了劲儿,公开招募养殖人才,组建团队。然而,“智能猪”热潮褪去之后,科技企业和养猪企业都稍稍冷静下来,也要面对智能化养猪新添的烦恼。
首先,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智能化养猪都需要增加投入,而控制成本是企业普遍要考虑的因素。高昂的成本最后势必会影响到定价,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最终猪肉都是要落脚到市场上由消费者买单,而这种猪肉价格相对老百姓的心理需求价格较高,同时猪肉又是日常消费的食品,因此目前还只能在小范围推广。例如网易未央猪肉的价格在1050g/129元,而普通的猪肉价格在15-26元/斤,价格相差甚远,而智能猪一定比普通猪肉好吃吗,或许还是未知数。
其次,对于智能化技术,也产生了不小的质疑,例如京东推出的猪脸识别技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养猪场都能通过有芯片的智能耳标来实现身份识别,而且价格只要2元左右,而AI技术通过采集数据、训练模型等复杂的技术也导致了更高的成本,有“大材小用”之嫌。
最后,尽管技术再先进最后也需要人去落实,而专业人才招聘也是众多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例如万科旗下两家养猪基地就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并且管理封闭,长期大量招聘专业人才,尽管开出月薪7000元的薪资,还是很难招到“猪倌”。那么人才储备不足,或许也会导致企业分拨自身的人才资源去管理。
“养猪热”持续,谁会是下一个入局者?
即使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然而纵观阿里、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佬们已悉数入局,腾讯也将AI养猪作为新目标,智能化猪肉的热潮还会持续,那么在这巨大的蓝海市场中,同为行业内的头部玩家,未来小米,字节跳动,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是否也会争抢一杯羹呢?
虽然这三家都有着庞大的流量口和渠道优势,但是目前来看,自小米10发布后,雷军就一心扑在布局手机高端战略上,还在今年初实现了“千店同开”;而字节跳动也在前不久发布首个业务独立品牌“大力教育”,将教育设定为新业务方向并持续加码,相比之下,与阿里、京东并肩的拼多多,无论是在模式上还是自身优势都有着更大的可能。
以农产品为例,拼多多利用自身的算法机制,让每个产品都能匹配到目标消费者,同时价低质优,使得消费者都乐于在拼多多上购买,使得销售额增长,2019年,拼多多平台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成为农产品上的第一电商平台。据财报显示,2020年Q3,活跃买家高复购,让拼多多突破140亿元的营收大关,同比增长89%,横向对比增速远超同期京东和阿里。
图源自节点财经
如果说机制为拼多多引流,那么下沉市场让拼多多站稳脚跟。2020年Q3,拼多多单季度新增用户7460万。同时,“百亿补贴无上限”的策略更是让拼多多又打开了用户数量的天花板。不得不说,庞大的用户流量和物美价廉是拼多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许未来如果入局养猪业,能够成为拼多多抢羹的一把利器。
此外,为了推动消费端与生产端直连,拼多多在深耕农业数字化,以“拼”模式为国内“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提供多对多的匹配模式,例如广西的百香果,吐鲁番的哈密瓜等,价格都只有超市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而养猪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以散户为主,养猪场都在相对偏远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和农产品具有相似性,或许也可以借鉴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然而,虽然拼多多有“农村基础”,但若真以后来者身份入局养猪业也并非易事。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技术的投入,深度介入生产管理等产业链上的相关环节。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阿里、京东、美团、腾讯等劲敌的围追堵截,势必又会有一场硬仗。
总的来说,无论是华为、万科还是有可能入局的拼多多,亦或是已有涉水的各路玩家,不难看出,养猪业已逐步成为各家巨头比拼的新战场。但若长远来看,虽然目前科技赋能养猪业还处于萌芽期,但未来随着科技赋能场景的增加,巨头们想要一决高下,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利好消费市场的节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