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张江高科的芯片投资之路

2020-06-09 15:54:24 来源:半导体联盟

在经历“中兴事件”与“华为被制裁”后,造出自主芯片,是万众的殷切期待。

在芯片领域,有一样叫光刻机的设备,也是让我们难以动弹的“杀器”。

芯片的制造过程极其复杂,从硅的采集、提纯,到晶圆的切割、光刻八步,再到刻蚀、芯片测试,最后封装,每一个步骤对技术的要求都及其严苛,而“光刻”是成本最高、我们经验最匮乏的一步。

历数全球,也只有荷兰一家叫做阿斯麦(ASML)的公司集全球高端制造业之大成,一年时间造得出二十台高端设备,台积电与三星每年为此抢破了头。

中国芯片第一股中芯国际预付了1.5亿美元,足足等了两年,也没能将中国的首台EUV光刻机迎娶进门。

作为半导体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光刻机的本质其实与投影仪+照相机差不多,以光为刀,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投射到硅片之上。

总而言之,没有光刻机,就别提什么做芯片了。

中国的阿斯麦?

中国有做光刻机的企业吗?有,但是比起阿斯麦,落后太多了。

衡量光刻机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光刻机可以生产出来制程为多少nm的芯片,因为本质上说,制程越低,芯片功耗越小、性能越强。

光刻机行业金字塔塔尖阿斯麦的光刻机,可以制造制程为7nm的芯片。

但是国内唯一一家研发、生产以及销售高端光刻机的企业——上海微电子,则相形见绌,目前还只能生产90nm的光刻机。

这里面的差距,隔着好几个技术上的天堑。

但是就在最近,微电公司有了飞跃式的提升:据披露,该公司将在2021-2022年交付第一台28nm工艺的国产的沉浸式光刻机。

虽然没有直接“一步到位”,比肩阿斯麦,但是与国际的领先水平差距已经大大缩小。

也正是因为这一消息,5月22日,张江高科收获了一个涨停板,上周五,又在午后涨停。过去的周末,张江高科更是人气爆棚,迅速挤上人气榜排行前三。

今天一开盘,张江高科也是在短时间内就死死封住涨停。

微电公司技术进步,关张江高科什么事?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5年,张江高科全资子公司张江浩成向微电公司投资了人民币2.2亿元,换来了后者10.78%的股权。

哪怕张江高科只是微电的“影子公司”,都能收获一大波关注,可见市场对光刻机有怎样的期待。

市场对微电信心十足,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首先,因为白宫断供华为芯片,我们正在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芯片行业。不管是资本,还是资源,都会向行业集中。

造芯片的中芯国际已经拿到了国家22.5亿美元的投资,试图跳过10nm,直接进军最先进的7nm。

作为芯片的上游企业,对光刻机产业扶持的预期,也是微电带动张江高科上涨的原因之一。

其次,虽然微电还在攻克28nm光刻机,但好在华为早已从台积电囤积了芯片库存,用个几年没问题。

而这几年,也给国内芯片企业争取了时间,虽然目前差距明显,但是拼一拼搏一搏,微电至少在目前看起来,还是大有可为。

“蓄谋已久”的张江高科

这一场上涨,张江高科不是撞大运,反而有点命中注定的意思。

早在1992年,张江高科与芯片产业就有了第一次联系。

彼时,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成,初步确立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

1993年5月,刚刚辞任国家轻工业部群星集团副总裁一职的吴承璘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开发区实地考察,因为在一个月后,他就将赴任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全面主持张江开发区的建设工作,他的任务是带领张江高科实现“从0到1”。

彼时,与繁华的浦西截然不同,浦东还是农田一片,其间点缀着几间房屋。身为第一任开拓者和领导者,在吴承璘的回忆中,张江高科的起点是一穷二白的:“没有钱、没有地、连办公场所也没有。”

吴承璘上任时,张江高科开发区已经启动建设一年时间,但当他站在龙东大道和罗山路口举目四望时,除了一条窄小的两车道的龙东路,就只有一片绿油油的农地,和几间白墙黑瓦的农舍。

直到1999年,张江高科还是田野相连、荒草丛生。

那时候,张江高科地铁站都没建好,工厂也没几个,真的是荒无人烟,即使是世纪公园对面的房子,一平米才3000多元。

上海人口中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是最好的形容。

也正是这一年秋天,上海市政府启动了“聚焦张江”战略,要集中力量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上海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其中,集成电路成为重点聚焦的产业之一。

随后,张江迎来了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次机遇。

2000年,来自中国台湾的张汝京带领300多位台湾半导体从业者和100多位“海归”来到张江。时年8月,张汝京在张江打下第一根桩,中国规模最大、制程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就此成立。

“能找到这样一片土地建工厂很不容易,”曾在中芯国际工作了十余年的前高管罗仕洲回忆说。这一年,他跟随张汝京从台湾来到张江,此前找了很多地方,是当时的上海非常有远见,中芯才会在张江落户。

以“中芯”命名,是希望这家公司能够成为“中国第一芯”。

张江高科一条条以国内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交错出现。

中芯落地在郭守敬路北侧,而沿着长度为5.8公里的祖冲之路,不仅陆续建起了张江微电子港、浦东软件园、张江科技园等标志性园区,也落成了最受张江人欢迎的购物中心——“长泰广场”。

发展初期,张江高科的运作模式定位“园区地产商”,即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并销售或租赁给相关企业的方式,拓展业务、实现盈利。

因此,张江高科长期以来是通过低租金或免租金、低地价或免地价的方式吸引全世界创新企业的集聚。

前期,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如果只是为了租金把这些企业集聚到这里,张江高科就有点辱没了它的历史使命。

此外,产业升级和环境变化都使得土地资源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成了张江高科的转型关键。

2006年,张江高科提出“一体两翼”战略,提出了以开发运营、服务集成和产业投资为三大主线;

2014年,葛培健来到张江高科,以科技投行作为战略发展方向,推出“新三商”战略,提出做产业客户的“时间合伙人”,定位于做创业服务业集成商。

比起做“包租婆”,张江高科的定位更像是科技投行。

自此,张江高科的地产开发业务的收入相较前几年逐步减少,逐渐侧重股权投资。

微电公司成立在此,也是被张江高科“逮住”的一家独角兽。除此之外,蚂蚁金服、云从科技、迈瑞医疗等,都是张江高科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2018年,张江高科的营业总收入为11.48亿元,相比2017年的12.53亿元降低了8.38%,但其在2018年获得的投资收益为6.34亿元,约为张江高科2018年归母净利润的1.2倍。

2019年,张江高科的投资收益达到了5.1亿,净利润则为5.8亿。

2020年一季度,投资收益高达4.5个亿,净利润则为2.9亿。

毫无疑问,张江高科的转型是成功的。

这里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相对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园,用人们更熟悉名词描述,即为“芯片产业”,将近7万从业者在这里工作。

2018年,以张江为核心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达到1450亿元,占全国总比五分之一。

集成电路,这个看上去充满工业感、硬科技的产业,与许多人眼中“小资且时尚”的上海紧密连接起来,成为后者的一面旗帜。

一些人曾撰文称,上海张江为集成电路付出了全力,让这里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摇篮和领头羊。

它曾在普罗大众的视线之外,如今,它站到了焦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