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复同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所高校承担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可研报告。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对产业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未来国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产学研用还需要做哪些努力?首批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的四所高校的相关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四所高校辐射区域不同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工业经济的命脉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依赖尤为突出。为加快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根据《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积极推进在中央高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作为项目组织实施主体,按照“面向产业集聚科学规划布局、面向一流学科突出扶优扶强、面向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区域需求促进共建共享”4个原则进行了拟建设高校和项目遴选。
据了解,此次获批的四所高校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覆盖环渤海地区,复旦大学覆盖长三角地区,厦门大学辐射珠三角、海峡两岸及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更深一步的政产学研资源整合,辐射周边,有望建立更开放的合作共享机制。
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系主任蔡一茂教授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入选的四个平台的所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是核心产业,优势企业聚集、人才需求量大、高校资源丰富、学科发展迅速,所以具有很好的产教融合示范潜力。
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副主任吴华强教授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大,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视,将进一步促进这四所高校所在区域内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能够培养出更多真正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他还同时表示,希望未来更多国内高校也建立类似平台,共同促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张卫教授也表示,这四所高校都位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中的地区,都是和产业结合比较紧密的高校,而且他们长期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平台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在采访过程中,多名专家均表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学校和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带动学校自身学科发展等众多维度,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集成电路企业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收获有用的人才、获得技术支撑,同时,也给企业一个公正、公开的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的合作。
蔡一茂教授表示,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强化了高校科研师资力量,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向产业转化,相关的师资和技术队伍能够更好地为产业服务,培养的人才也更能贴近产业需求。他强调,通过共建,把产业的问题及时反馈到高校的项目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让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虽然高校牵头做这件事,但做好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建,产教融合,‘产’和‘教’不能分开,核心任务是服务产业。”蔡一茂说,北大的平台立足于北大的学科优势、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及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和北京地区的产业特色,以促进京津冀地区相关人才培养、集成电路前沿技术协同攻关以及集成电路相关学科发展为核心,并服务全国。他强调,这仅是一个开端,后续的建设工作要加倍努力,作为首批建设平台的高校,在有关部门领导和支持下,他们有信心、有责任、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好这个平台,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厦门大学微电子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陈忠教授表示,福建省尤其厦门市政府及产业界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希望能破解集成电路人才荒和“卡脖子”技术问题,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产教融合平台的成功建设、运营,对其他学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他高校可以吸收这四所学校建设平台的相关经验,根据自身学校和所在区域实际,量身打造相应的集成电路产学研模式。”陈忠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旨在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引导高校、产业园区和企业资源共同投入,建设集实训、实习、研发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综合性育人和创新平台。平台的建设将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创新要素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明显提升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及行业在职人员的从业素质,快速增加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人员数量。”
人才建设工作要持续不断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获批只是平台建设的开始,更重要的任务是后面的建设,要积极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使平台真正做到服务国家、服务产业。张卫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积极探索集成电路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为其他高校做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当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集成电路企业的资源,获得企业支持。比如支持企业建立集成电路高层人才培养基地,与高校共同做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工作。
蔡一茂补充说,企业除了在毕业季招收学生,如果能够更早地介入到学生的培养中,通过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与企业导师联合做课题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种层次人才。“同时,企业也不要太计较参与培养的学生不会全部进入自己的公司,应着眼未来,池子大了,水自然就多了。高层次的IC人才多了,对大家都会有益处。”蔡一茂强调。
除了建设平台外,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应将集成电路专业设立为一级学科。吴华强告诉记者,集成电路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性质,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独特的知识体系。但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一支沿用上世纪80年代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划为二级学科的做法,使得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目前来看设置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陈忠还给出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进一步的建议,他认为快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依靠企业的入职培训还不够完善。目前,大专院校培养高水平、工程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与制造工艺人才的工程实践条件均需进一步提高,需增加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他说:“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需要产教多方合作、共同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养基数,方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集中财力和优质人力、物力资源,辅以政策扶持,产教多方面合作,共同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当前提高集成电路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也是工程教育更好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图片声明:封面图片来源于正版图片库:拍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