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OpenStack Summit东京峰会已完美收官,现在回过头再看整个峰会发现,纯谈技术的少了,更多开始讲用户实践了,这一点无论是大会Keynote还是分论坛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其实也可以说是OpenStack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顾整个大会,4天、350场主题演讲、专题讨论和产品展示。如果说之前的前几届OpenStackSummit可以更多理解为OpenStack生态圈“自娱自乐”(并非真的自娱自乐,这里更多指之前的大会主要是内部的分享、交流,而非对外展示)的一个大Party的话,那此次峰会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转身,它向全世界的用户证明OpenStack是可行的,无论是公有、私有云,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型企业,无论是金融、电力,还是运营商。
OpenStack Summit长长的赞助商名单
当然,除了这些本届大会我们还看到了众多中国厂商的身影,华为、EasyStack、UnitedStack、海云捷迅、99Cloud……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他们已经成为OpenStack生态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不是夸夸其谈,放眼OpenStack的国际舞台,不得不说中国厂商的实力绝对不比国外厂商差。何以为证?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喜伦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佐证。他说,去年他们在参加完巴黎峰会后,就有来自迪拜和新加坡的用户向他们咨询产品,这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参加OpenStack峰会的一大收获。
而几年下来,陈喜伦已经参加了不少届OpenStack峰会,对他而言,听听技术发展趋势、用户案例,和同行探讨下OpenStack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再像巴黎峰会那样发展几个意向客户那就更好了。参加OpenStack峰会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幸福的。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例证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笔者再给你讲一段OpenStack基金会董事会在接受大陆及台湾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中国的确有一些特殊的需求,而且中国的开发者非常积极热情。构建私有云的确不容易,但是现在OpenStack已经有一些商业版本可以去选择,让厂商帮助企业构建。Unitedstack的程辉在构建云方面就很有经验,大家找他就对了。”笔者并不想就此做过多的解读,不过看得出来就OpenStack而言,中国在国际上是有声音的,而且还挺强的。
前文讲过,本届OpenStack峰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用户实践,那聚焦中国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应该说差不多,还是以EasyStack为例,陈喜伦在接受采访时称2015年为OpenStack Enterprise Ready In China,也就是OpenStack在中国企业落地的元年,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就是他们公司的业务增长。据介绍,今年EasyStack服务的客户从去年的十几家增加到了80多家,这其中就包括联想、国家电网、邮政储蓄银行、清华大学等多个行业的多个典型客户。
显然,OpenStack的发展正迈过那道鸿沟,步入主流,接下来将是平坦的康庄大道。至于他们为什么能在豪强林立的OpenStack业界获得这么迅速的发展,陈喜伦总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接地气,相比那些大公司,小型的创业公司没有那么“高冷”,这就好比你去见朋友和见老板的区别。另一个则在于小公司更加灵活,陈喜伦解释说,我们专门有一个团队来帮助客户交付,像IBM、HP做生意,则有很多团队,包括售前、销售、产品、服务,信息无法快速、准确地传达到位,像EasyStack之类的创业公司则有这个优势,能把售前、销售、产品、研发、服务都融合在一起,快速提供给客户,这对于像OpenStack之类新技术的应用、落地是十分关键的。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EasyStack在东京峰会上亮相的OpenStack CaaS平台。该产品现在还未正式发布,不过在东京峰会的EasyStack展台上,工作人员还是做了相应的演示。它能干什么? 秒级将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及私有托管云中的任意云作为服务交付给企业客户。你听说过秒级交付给你一台主机实例,但估计你没听过秒级交付你一朵企业云。它有什么特性?颠覆传统私有云以月和星期为单位的交付模式,相对普世公有云,又可以充分满足企业级用户对云平台在安全、灵活、性能等方向的不同需求。
虽然说得比较抽象,但笔者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专门面向企业用户的公有云,更准确地将面向中大型企业的公有云,理解SoftLayer以及IBM和世纪互联合作的CMS云的用户其实更好理解,它并不过分追求秒级交付主机实例,但求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灵活性上的无与伦比。
更多有关EasyStack OpenStack CaaS的信息现在还无从得知,在此做个预告,12月中旬,它将正式与用户见面,我们期待到时候更详尽的内容。
EasyStack产品总监郑晨及资深工程师王博在OpenStack东京峰会现场演示OpenStack CaaS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