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让孩子‘玩’机器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最基本的认识构造到编写程序,孩子们的协调、反应、思维能力大大提升。机器人教学已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008年,初次接触机器人教学,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教师徐永慧便被其独特的魅力吸引,随后,徐永慧将机器人教学引入课堂,并在学校掀起了学习机器人的热潮。
“最初的时候,我们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机器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选手。从了解机器人的结构和原理到组装,从编程到让机器人完成一系列任务,每一点都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徐永慧告诉记者,2010年,正值学校改造老校区的时期,每到比赛前夕,原本狭小的教学场地就变得拥挤不堪,为此,他将学生编为5个小组,每天对各个小组轮流辅导。“尽管每个组都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但每天要重复辅导三四次甚至更多,工作量蛮大的,有时讲到最后,嗓子也哑了,腿也肿了。”
2014年,该校学生魏子瑄、卢奕凡、程子申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时,发现他们的机器人总是隐约发出声音,且在分拣东西时速度过慢。“机器人的爪子不够灵敏,于是大家在马达和万向轮中间安装了一个小零件,并对机器人的程序作了相应调整,这样不但解决了机器人的发声问题,还让它的爪子更加有力。”魏子瑄自豪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次“意外”的创新发明,他们的机器人在分拣、运输等环节表现出色,一举获得竞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目前,该校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均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不断提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徐永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