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机器换人让浙江制造“浴火重生”

2016-01-14 00:00:00 来源:杭州网

受要素成本上升、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冲击

曾经的强项弱化,甚至成经济转型的“拦路虎”

机器换人让“浙江制造”浴火重生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传统制造业大省。曾几何时,“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然而,伴随着人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浙江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往日的强项,甚至转而成为浙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

如何才能再造优势,浙江制造如何由大到强?浙江打出一套转型升级组合拳,其中“机器换人”恰好解决了浙江制造业过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尴尬现状,拉动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在阵痛中转型升级,再次腾飞。

机器换人

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这一战略始于2012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该会议提出,浙江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

生产效率提高

2013年和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同比分别提高9.9%和9.4%;

截至2015年10月,劳动生产率再度提高7.6%。3年来,规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近30%。

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2013年和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和6.9%,利润同比增长15.2%和5.1%;截至2015年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利润同比增长4.8%;能耗同比下降2.1%。

社会就业结构优化

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和67万人;截至2015年10月,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数下降7.1%,同比减少了50万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和物联网产业加快了发展。201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8.9%,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0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6.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

做好“减法”

实现从“量”到“质”的涅槃

“大唐袜机响,天下一双袜”——凭借着全国70%的产量和全球30%的供给,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产业蜚声中外。

作为“中国的袜业之乡”,鼎盛时期的大唐镇曾拥有6000多家袜业企业、数十万从业人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的大唐袜业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的需求,陷入“10亿双袜子还买不了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和“低端市场”的泥潭。

如何让企业重获新生?转型升级是出路,但如何转型,如何升级?针对浙江经济过多依赖低端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状况,2013年开始,浙江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四换三名”工程。其中,“机器换人”很好地破解了像大唐袜业这样的浙江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用工荒现状。

2014年,大唐镇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出“六大专项整治”政策,倒逼6000多家袜企转型升级。2015年,大唐袜业被确定为浙江“机器换人”十大行业之一,按照规划,大唐镇未来3年要重点扶持2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经过一年多的整治,近日,记者在大唐镇最新出炉的2015年度经济报表中看到:通过整治,关停低小散企业3203家,淘汰落后产能3000余台套,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79只。

“符合标准的,留;不符标准的,改;再不符的,关停!”大唐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周骆永介绍,针对低小散的袜业企业,政府将其引入“两创”园区,给予政策奖励,鼓励其做大做强。

转型的过程无疑是阵痛的,但转型带来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份经济报表中,还有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全镇预计生产袜子80.2亿双,同比减少5.7%,完成销售79.3亿双,同比减少4.2%。但全镇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81.1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销售额461亿元,同比增长1.27%;全镇实现财政收入7.94亿元,同比增长9.74%。

“机器换人”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时代一去不返

近日,记者来到大唐镇袜业龙头企业——浙江袜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员工崔佳佳和麻俊峰正熟练地操作着一台自动包装一体机,崔佳佳负责把袜子配对,然后放在操作台的传送带上,随后的挂钩、定标、制袋、装袋、封口5道工序都由这台自动包装一体机来完成,麻俊峰则在设备的另一头负责验收及装盒。

“前年12月,我们公司购置了两台这样的自动包装一体机。一台机器的日产量约为8000双,相当于原来手工包装总量的五六倍。”负责内贸包装的丁振华主任介绍,如果是纯手工包装的话,一天包装1500双已经相当紧张了,“这样一台机器能顶10个人!”

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两台机器需要4名员工操作,一年下来能包装584万双袜子。如果用人力,需要20名员工,一名包装工月工资约4000元,减少了16名员工,一年就省下了76.8万元,而购置两台这样的设备需要100多万元,也就是说,只需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

去年9月,浙江袜业又投入1000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了30台织缝翻一体机,“这台机器将织袜、缝头、翻袜三大工序集中在一起完成,大大节约了生产时间。”公司总经理赵笳兵介绍,以前一个挡车工只能管8台电脑袜机,现在可以管15台织缝翻一体机,30台机器能省下50%左右的人力成本,“‘机器换人’减少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由于设备的高精密度,也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大大提升。”

从“竹篮叫卖”到“电商网仓”,从“手工织造”到“机杼声声”,大唐袜业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辉煌”到“低迷”,再“重塑辉煌”的三个阶段。

放眼浙江,像大唐袜业这样的成功转型不在少数。例如绍兴县马鞍镇,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新的包装车间,一颗颗饼状的涤纶长丝顺着生产线输送到末端,被约两人高的机械手轻轻抓起,准确放到推车里。这让天圣的成本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在永康,众泰控股集团引进了12台全自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员工从120人减至30人,产品一次性合格率则提高至99%。在嘉兴,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依靠从日本和德国引进的设备,极大地控制了人力成本,仅工人工资,一年就少了1700多万元……

研制袜机

从“制造”到“智造”华丽转型

“机器换人”不仅仅体现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上,在大唐镇,它也体现在袜业产业链的上游——袜机制造上。

“虽然我们的袜子卖到全国各地,但生产袜子的核心技术却一直依赖进口。”周骆永说,专项整治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倒逼一些企业进入更加高端的袜机研发领域。

诸暨日盛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伯生就是敢于吃螃蟹的其中一人。顾伯生18岁开始卖袜子,在行业摸爬滚打26年后,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地上卖袜子的市场已经饱和,桌上卖袜子的还不饱和,柜台上卖袜子我们根本还没有。为什么最赚钱的高端市场,没有我们的份儿?”

很快,顾伯生有了答案:“如果技术不是自己的,你只能被淘汰。”“跳”出常态竞争模式,顾伯生搞起了袜机的研发制造。2001年,他抓住第一代袜机改革的时机,率先开始了袜机的研发生产,实现袜机由“机械操作”向“电脑控制”的跨越。

2011年,顾伯生又开始了第二代袜机技术革命,“我们研发的全自动织缝翻检智能一体袜机将实现完全智能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今后,一个挡车工可以看40台机器,更大程度地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

顾伯生带领本土团队,斥资1000多万元,经过4年多时间研发出的这台智能袜机将马上推出市场,预计到今年4月,将实现每月上千台的量产,而售价只是国外同等设备的1/4。

顾伯生的公司只是大唐袜机制造业的冰山一角。近5年来,经大唐袜机企业自主研发、改良的袜机不计其数,一批独创的生产工艺甚至填补了国际空白。先进制造装备业的快速成长,让大唐袜业逃离了“为人打工”的魔咒。

2015年以来,我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不少突破,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型。比如,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燃气涡轮机关键设备、浙江日发数码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飞机数字化精加工平台、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乳制品无菌自动化成套装备等一大批重大装备,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实现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

数说

◆“十二五”以来,省级成立4批共22个“机器换人”专家服务指导组和20个工程服务公司。

◆近3年,省、市、县三级累计举办200余场行业或区域现场会,有力地促进了“机器换人”面上工作的开展。

◆省级层面共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每年落实3000亩用地指标和3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工作做得好的地区。

2016年·计划

◆大力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智能工厂建设,推动“机器换人”向高层次发展。

◆省与地方联动,继续扩大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数量,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在面向重点行业组织实施省级“机器换人”百项示范项目同时,推动各市、县同步实施一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

◆挖掘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家力量在“机器换人”中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工程服务公司,切实解决企业“机器换人”中的技术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争取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达到50家以上,探索建立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基金。

专家看法

不仅换机器、改设备,还得换观念

“机器换人”要过三道坎

浙江拓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拓峰科技)在自动化领域的创新已超过40年,从电气自动化,到如今的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为不少制造企业提供了自动化设备、解决方案及技术支持,像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等企业都采用了拓峰科技的PET视觉检测技术。

这是个什么样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给机器抓手装上眼睛。在这些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上,需要检查已封装的产品是否合乎标准,液体产品是否灌装到了标准线上,标签贴牌有没有歪斜。而以往这样的检查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只能年轻人来做,上了岁数的眼力跟不上。”拓峰科技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丁毅介绍,而通过PET视觉检测技术,就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人类肉眼难以完成的各种检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换的不仅仅是关键岗位上的用工量,更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对制造工艺加以优化,达到让“质、量”共同提高的目的。

丁毅曾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企业花了上百万元购置了进口机械手,起先确实帮企业节省了不少人工,“可没多久就发现不能用了,被迫搁置在仓库,一闲置就是好几年。”

丁毅说,浙江的制造业许多是小批量、多品种,单纯的机械手应用只能应对一种产品,对其他规格或种类产品就无计可施了。

不可否认,“机器换人”实现了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的转变,带来的是用工结构的调整,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加大。丁毅表示,就此一点来说,不少企业的“机器换人”还存在顾虑。一家小鞋厂老板算过一笔账,一条生产线上需员工15人,一年工资5万元,共75万元。引进一台新设备需要500万元,如果是进口的,费用更高。按照使用10年计算,统计折旧费用、银行利息、两个技术人员的工资,一年下来大概95万,还不如用人工来得划算。

这样的想法在不少中小企业主当中存在。

丁毅认为,企业不能止步于引进设备、换掉工人,如何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纳入到生产管理体系中,最终实现生产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是“机器换人”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