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信通院金永花: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2023-06-13 16:58:28 来源:信通院

产业体系对培育新兴产业、塑造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随着国务院出台《“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我国不断加快构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体系的步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事故灾害多发频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给世界经济造成惨重损失。为防范和化解事故灾难,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带动安全应急装备、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安全应急产业应运而生。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迅速,安全应急产品和装备长期占据着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美日欧等地区在制度构建、政策法规、机制建设、技术创新、优化环境等方面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特征和本地特点的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框架。本文重点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例,系统总结提炼在其形成安全应急产业体系中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效果,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提供借鉴与政策启示。

一、分析框架

(一)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内涵

产业体系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为产业构成。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产业体系就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需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细分行业领域的体系构建,是通过制度构建、资金支持、技术创新、产品培育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产业体系的构成和构建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具备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三是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关联产业较多,带动力较强。

“非典”疫情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规模,2020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安全应急产品生产企业超过5000家。近年来我国事故多发频发,激发了安全应急装备的大量需求,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更为智能、先进的安全应急产品新需求,未来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或将迎来广阔的蓝海市场。我国已具备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充分条件,需借鉴国外经验确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构建框架和路径。

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是以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为支撑,以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实现要素资源优化组合、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协调联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构建具有显著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内生性。

(二)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构建内容

首先,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要实现产业边界的清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世界各国对安全应急产业的含义和范畴界定均有所不同,但主要是围绕公共安全、国土安全、防灾减灾、劳动健康保障、应急救援等领域进行界定,部分国家还延伸至网络、金融、教育、能源等领域,推进安全应急与行业应用融合,不断拓展安全应急产业范畴。

我国将安全应急产业定义为“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等活动的总称”。美国的安全应急产业分为制造业、电子商务、安全应急服务业,而应急装备制造业分为个体防护设备、救援与搜救装备、信息技术设备、通信装备、探测装备、洗消装备、医疗装备、其他装备等6663种类产品。生化核威胁应对、恐怖袭击预防应对的装备和服务也被纳入美国的安全应急产业范畴。日本安全应急产业包括城市防犯罪防灾害产业和灾害应急救援产业。城市防犯罪防灾害产业包括城市安全相关的灭火器、偷盗预警装置等,应急救援产业包括自然灾害防治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服务业等。欧洲的安全应急产业包括维护国土安全的技术研发及设备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防护等内容。

其次,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需要将各要素加以整合,组成系统化的整体,凸显体系框架的实际性和动态性。安全应急产业体系包括政策体系、产品体系、技术体系、投资体系、服务体系等。

政策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可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安全应急产业作为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亟待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推进制度及政策体系,包括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安全应急装备及产品的配备,通过引导政策促进社会民间投资,激发市场消费潜力,促进民众安全应急意识,提升安全应急消费认知等。

产品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品体系影响企业的供需,决定企业行为决策。安全应急产品体系根据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应急服务的过程,分阶段构建安全应急产品体系,对政府支持、企业供给、市场需求提供依据。

技术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完善的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水平。构建技术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科研进步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基础为关键,推动产业融合,实现技术升级。技术体系应不断推动装备及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补齐技术短板,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的发展是市场成熟和产业发展的表现。构建服务体系需建立服务机制,推进标准建立,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推动安全应急教育服务和宣传等,不断提升安全应急产业服务水平。

(三)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

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是加快构建安全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资金、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形成推动安全应急产业的强大动力,着力破解产业体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构建完善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机制,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建立产业发展机制,激发安全应急产业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安全应急产业供给结构优化、创造广阔市场空间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持续优化安全应急产业结构。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应急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安全应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形成,加大安全应急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比重。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升我国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再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我国犯罪预测分析水平,精准分析犯罪动态、识别犯罪模式及预测犯罪趋势。

培育高端要素,夯实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聚焦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构建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发展需求,强化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重大技术突破,拓宽金融渠道,围绕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实现创新资源加快汇聚,促进金融工具发展与安全应急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推进对外开放,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国际化发展。随着全世界事故灾难灾害多发,围绕安全应急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掌握安全应急装备及产品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推动国外安全应急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加大对我国的投入,也要推动国内企业对海外的投资力度和积极布局,不断提升安全应急装备及服务领域的国际合作。

二、国际经验

(一)国外产业现状

近10年,全球安全应急产业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2011年全球安全应急产业规模约5300亿元,2016年增长至8000亿美元,目前已达到95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安全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全球消防安全设备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规模为434.876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28年将以6.6%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美日欧作为推动全球安全应急产业市场的中坚力量,引领着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发展。

1. 各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民众和政府的安全应急意识高涨,催生了广阔的安全应急产业市场。根据Market Line数据统计,美国安全应急产业市场总规模在2020年为1115亿美元,2022年将达到1222亿美元。其中,安全设备行业规模占比最高,根据国际安全设备协会(ISEA)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安全设备行业规模约为716亿美元,占安全应急产业总规模的64%。美国安全设备行业创造了345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29642个制造业岗位、33566个批发业岗位和65909个零售业岗位。根据日本富士经济集团统计,2020年日本安全应急产业规模总计达到9691亿日元,分别比2018年、2019年增长了99.1%、103.8%,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英国和德国安全应急产业被认为是主要的新兴产业之一,英国2020年安全产业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德国2022年规模将达到123亿欧元。

2. 细分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美国安全应急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细分领域为消防领域。由于美国法律规定住宅、工业和商业部门需安装消防安全装备,带动了消防装备市场的需求,2020年,美国市场规模约为171.638亿美元,其中工业领域的消防装备规模最大,占比超过44%。美国还有专门资金用于支持火灾消防设施和教育培训,根据预测,美国消防装备行业将以超过9%的增速增长。美国的个体防护装备和灾害救援装备领域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19年,美国的个体防护装备规模约135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3%。美国的个体防护装备中,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鞋和呼吸防护产品规模占个体防护装备总量的80%。其中,手部防护产品占比30%、防护服占比23%、防护鞋占比15%、呼吸防护产品占比12%。根据麦肯锡预测,2024年,美国个人防护装备将达到24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5%。从个体防护产品的需求行业来看,制造业、建筑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需求占比较大,为48%,其次为医疗行业占比13%、化学品行业占比10%。在应急救援领域,由于美国飓风灾害、洪水灾害、森林火灾较多,政府对灾难救援设备和车辆投入较大。2021年美国自然灾害和紧急救援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根据平均增速13.1%计算)。

日本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聚焦于监控监测等高新技术装备和服务,监控预警装备规模为4694亿日元,占安全应急装备总量的48%。预计2023年,还将增长至10147亿日元,其中,识别控制装备、汽车安全装备将呈现较高的增长态势。

3. 安全应急企业不断增多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2020年至2026年的全球事故和应急管理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6.7%。而全球事故和应急管理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中,美国的传统老牌企业较多。如美国Resq Me公司主要生产个人自救产品,其产品遍及世界各地;Emergency Packs公司则提供配备多种应急工具的急救包;J.J.Keller公司的产品种类更为丰富,能提供上千种产品和服务;霍尼韦尔、柯林航空、IBM、Esri、拉森和图布罗信息技术、Everbridge、Juvare、Haystax Technology等世界级企业不断扩大其在全球事故和应急管理市场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日本安全应急装备及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大部分属于机械、医药、软件、咨询公司的附属业务,以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较少。根据日本baseconnect公司统计,日本专门生产防灾减灾装备企业不足为91家,其中3家为东京证券上市公司,占比不足3%,其余88家为未上市的中小企业。以能美防灾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消防装备企业达50余家,占比为58%;其次为防汛装备和电器安全装备企业,占比均为9%;海啸、防盗监控等装备,占比均为5%。

英国有约9000家从事安全产业的企业,包括设备生产商、技术提供商和提供咨询、培训、风险分析的安全应急服务企业。英国有BAE Systems和Smith Group等大型安全应急企业,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德国安全产业企业超过2万家,柏林企业最多,约1300余家,占比为4.8%。德国在电子安全行业发展较为迅速,生物识别系统和视频监控等高新技术在安保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电器集团纷纷布局电子安全系统,如博士、西门子和菲利普的关联企业等。中小企业中,GEZE Effeff公司的门窗防盗技术,Total Walther美力美(Minimax)公司的消防器材等具有较强实力。

(二)国外做法及经验

1. 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1)建立法律法规。各国相继制定安全应急产业相关法律或法规,提升安全应急设计及防灾减灾装备设备能力。如日本制定了《地震灾害防护的特殊措施法律》《日本建筑标准法律》,建立了建筑业防灾相关标准规范;2021年修订了《特定城市河道淹没损害对策》《防洪法》,规定地方公共基础建设和住宅中必须安装雨水蓄水渗透设备等;《建筑工程法》《滑坡倒塌灾害防治法》支持住宅安装挡土墙或排水设施等。另外,日本还规划建设避难所、抗灾公寓等专用类应急设施建筑、基础设施等。

(2)建立体制机制。各国建立了垂直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应急管理协调决策。美国在1979年4月成立联邦应急管理局,统一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并通过购买安全应急产品和招募应急人员,间接促进安全应急装备、产品及服务发展。美国还有应急服务部门(ESS),在日常运营和事故期间提供广泛的预防、准备、救援和恢复服务,为政府和私人服务。英国于2001年设立内阁民间紧急应变事务局(Civil Contingencies Secretariat,简称CCS),是应急管理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负责及时准确掌握危机的现实情况,制定应急管理的战略性目标,快速形成应急决策。该机构还负责安全应急装备与产品、培训的预算支出,以加强国家安全应急能力。德国于2004年设立德国联邦民众保护和灾难救助局(Federal Office of Civil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Assistance,简称BBK),出台国家安全防护战略,推进产业发展。德国建立了完备的体系,拥有消防队、联邦军队、联邦警察、联邦技术救援署等多方力量,建立起了从联邦、州、县、城市的全国力量。

(3)确立发展路径。日本每年发布《防灾白皮书》,指明安全应急管理方向及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制造方向。2021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防灾举措概况 2021年防灾计划》中提出,从2020年12月起实施“加强防灾减灾,提升国土强韧性五年加速措施”,确保即使在极端自然事件(大地震、强台风、暴雨、洪水、海啸和大规模滑坡等)发生的情况下,国土、经济、社会不会遭受致命损失并能迅速恢复。为实现国土强韧性目标,日本明确了灾害防范技术及装备发展方向,如在地震灾害方面,加强GNSS连续观测和使用卫星观测数据的SAR干扰分析监测地壳运动等;在海啸灾害方面,加强港口防海啸装备等;台风、洪水灾害方面,加强全球变暖对洪涝、旱灾、台风影响预测技术等。

2. 以研发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科技支撑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安全应急科技研发和支撑管理体系。美国依托科学技术理事会、国土安全中心、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的研究基地和科技创新体系,科学技术理事会资助国家级实验室进行应急管理的基础研究,包括大气流动、危化品扩展模型、泄露等的研究工作。疫情初期,康涅狄格联合相关机构、企业等单位研发“应急呼吸机”,解决了美国国内呼吸机短缺问题。

(2)强化研发资金保障。美国、欧盟等国家的研发资金渠道包括联邦政府拨款、公益性基金捐赠、私营公司向科研机构提供资助或委托等。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每年的应急资金预算约为32亿美元,其中包括每年23亿美元的灾害应急基金。2020年11月,拜登政府提出使用国防生产法(DPA)增加个人防护产量,以使全国个人防护装备供给大于需求,协助中小企业降低装备和产品生产成本。欧盟委员会成立“名人小组”(GoP),制定新“国土安全”技术研究计划,并纳入欧盟预算,保证欧盟国家安全应急装备及能力的提升。

3. 以政府为主推动形成多维度产品体系

(1)编制授权装备目录。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联邦应急管理局(简称FEMA)所属的基金项目委员会(GPD)公布授权装备目录,用于多个批准项目的设备采购。该清单中的设备使用具有强制性。FEMA的各种项目或各州在申请联邦资助时,所涉及装备必须在此授权目录范围之内。目前FEMA授权应急装备和产品目录涉及21个大类、707项。

(2)构建统计分类。根据日本“防犯罪防灾害产业调查”,该产业统计分类包括日本标准产业分类中的小类“安全工作”中的细分行业“灭火器、灭火装置制造、火灾报警设备制造业、偷盗预警装置制造业”和“其他通信机器和相关机器设备制造业”。

4. 以政府预算和多渠道融资为主的资金保障体系

(1)多渠道资金保障生产。2021年,日本支持22个项目的设施及装备配备,预算资金总额3072.47亿日元,较2020年下降8.6个百分点。其中,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装备预算超过60%。日本为抗震救灾公寓等设施建设提供优惠贷款或减免税;对应急医疗机构建设及装备配备提供融资等。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等为中小安全应急企业提供融资优惠。

(2)对目录产品进行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对生产安全和灾害管理方面的财政支持,主要是通过联邦应急管理局购买大量的应急装备、产品及服务,而并非直接补贴安全应急企业。政府各级部门和安全应急管理部门采购装备需严格按照装备目录体系,相关装备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也严格遵循目录体系的规定,使安全应急产品需求明确,促进有效供给,有利于安全应急产业的长足发展。

5. 以质量管理和教育培训为主体的产业服务体系

(1)设立检测认证机构。美国安全应急装备检测认证机构较多,分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等。政府部门主要有劳工部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劳工部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等;行业协会主要有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消防协会(NFPA)等;企业和第三方认证(独立、非营利)机构的典型代表有:ULI(The Underwriter Laboratory Inc)、SEI(The Safety Equipment Institute)、FM(FM Global Technologies LLC)等。

(2)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制定“高等教育计划”,让学术界、应急管理专业组织和从业者通过教育和研究培训持续学习和创新,以应对国家安全管理挑战。制定“持续培训补助(CTG)计划”,为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资金,支持培训解决方案,推动补助金获得机构提供培训。国家消防学院(NFA)作为消防和应急服务高级技术培训机构,通过校外培训、远程教育进行培训,学员可通过美国教育和继续教育委员会、继续教育和培训协会获得学分。联邦应急管理局的个人和社会准备司还为个人、社区和志愿者提供相关培训。日本从小学开始进行安全应急教育,包括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安全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日本内阁府组织每年9月1日开展“防灾日”综合培训,11月5日“海啸灾难预防日”前后组织公民参加地震•海啸预防培训,同时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提供防灾研修及培训。内阁府还组织都道府县警察厅培训,总务省对应急救援派遣人员进行培训,消防厅消防大学对消防系统职员进行灾害防范急救培训,劳动厚生省对NBC(核、生物剂、化学剂)医疗工作者进行培训等。德国内政部下设有联邦救援局和技术救援部门,负责高层指挥人员的培训,技术救援部门负责技术救助人员培训和志愿者的培训。德国每年在应急科普产业投入超100亿欧元的资金,尤其重视预防和防护性科普。

(3)建立供需服务平台。德国汉诺威国际安全消防展览会成为安全应急产业宣传和供需对接的有效平台。每5年举办一次汉诺威国际安全消防展览会,成为享誉全球的集消防、防火和救援服务、民防、安全和劳保为一体的展览会,汇聚了德国消防队联合会(DFV)、德国消防促进会(VFDB)和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等德国重要行业协会,有力推动了装备的供需对接和全世界推广。英国的IFSEC2018伦敦消防安全展会在伦敦Excel会议中心,该展会有40年的发展历史,已成为该领域的品牌展会,无论是企业新产品发布还是买家年度采购,均以此展作为展示与交易的优质平台。美国1stAidSupplies.com,WorldSecurityDirectory.com等网站整合了各公司的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品种齐全丰富,支持全球网上订购,对应急产品供应链的整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另有企业联合建立的fireworld网站,集合了生产防灾救灾产品和提供救灾服务的公司名录。

三、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近年,伴随居民安全应急消费需求的提升和传统产业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对于国外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与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优化进展缓慢,新旧动能衔接不畅,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新兴领军企业及龙头企业不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进展。二是要素供给结构性问题突出,高端要素短板明显,我国对跨领域、多灾种、全流程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系统研发不足,面向大规模灾害的计算分析工具欠缺,同时,部分国产装备核心零部件性能与国外具有差距,产业化推进难度大。三是要素整合与配置机制不完善,内生动力激发不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市场建设不足,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较为滞后,且尚未建立起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竞争机制。四是供需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协同共生机制不完善,未形成有效供给,在供需协调、统筹发展的路径、模式上创新探索不够,导致资源和要素配置无法向更高水平提高。因此,要从国外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举措和成效分析中,进一步厘清我国产业发展思路和方向,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一)明确安全应急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在广泛调研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安全应急产业边界,建立安全应急产业统计制度,明确哪些传统产业产品及服务属于安全应急产业,哪些新产品、新业态属于安全应急产业,确定产业簇群范畴。

(二)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引导。需要制定国家层面的安全应急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立足于加强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切实提高安全应急装备、产品的供给水平,突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明确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目标。通过安全应急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克服产业发展的自发盲目状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完善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目录,加强安全应急产业分析研究。

在安全应急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安全应急产业政策。鉴于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体规模尚小,又是新兴产业,因此,安全应急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应当有利于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在投融资、税收等方面对安全应急产业实施优惠和鼓励,尤其吸引国家大中型企业加盟安全应急产业,改变产业规模不大、企业偏小的状况。

(三)实施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攻关突破。推进揭榜挂帅,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动力。结合安全应急装备实战需求,推动航空灭火成套救援装备、高端城市救援装备、应急通信装备、高端防汛装备等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安全应急装备攻关任务,推进安全应急装备集成应用。推动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基金建立,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安全应急装备关键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技术的“引进来、走出去”,拓展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四)开展试点示范,促进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和服务推广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形成以政府采购、工程配套、家庭使用为主的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格局。继续将关键安全应急装备纳入首台套扶持目录,扶持国产安全应急产品应用。出台引导家庭购置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营造安全应急新兴消费良好环境。利用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大数据平台,加强供需产品与服务对接,解决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实现关键时刻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找得到”。

(五)加快标准建立,健全技术基础体系。健全安全应急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组建安全应急产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加快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团体安全应急产品标准、安全应急服务标准,发挥标准对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研究建立安全应急产业认证体系,加强认证采信工作力度,带动认证产品扩大应用。探索建立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标识制度,开发安全应急产业专用测试设备,构建安全应急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大安全应急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提高民众安全应急意识,增强全社会对安全应急产品和装备的需求。发挥协会、联盟、商会、金融机构和其他第三方机构作用,提供成果转化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建立供需对接平台,汇聚国内外上下游供应链信息和供需对接信息,促进供需对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作者简介

金永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安全应急产业、工业经济、工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