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一案件当事人周某某终于从汇川区法院领到了执行十余年未果的3000多元执结款。周某某感叹:“压在心里十多年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十多年前,法院判处张某因故意伤害罪赔付周某某医药费一万余元,支付部分后,余下的3000多元钱,张某抱着耍赖的心理一直不履行义务。十多年里,周某某先后到法院申请多次,因张某没有固定资产等原因,赔付款一直不能执行到位。2016年1月,周某某再次来到汇川区法院,执行局员额制法官黄耀阳依法通过技术手段查询了被执行人张某的银行账户,将执行款直接扣除。当天,周某某从法院办完全部手续领到执结款。
贵州法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执行指挥系统和执行查控系统建设,目前执行查控系统已与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等14家金融协助执行单位开通了专线,在全省范围内实现被执行人财产查控工作的集约化、信息化、网络化,大幅提升了执行工作效力。这是全省法院运用大数据手段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的其中一个方面。
2015年1月,贵州主动申请成为全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全省法院抢抓贵州省作为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将大数据手段融入应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积极打造“智慧法院”,依托大数据破解公正与效率的难题,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今年3月底,省高院对全省三级法院历史案件数据进行采集,形成案件大数据,通过大量同类案件数据的分析,梳理出影响案件判决结果的要素,建立起案件与对应法律法规的关系网络,为法官裁判提供智慧支持,为当事人提供裁判理性预期,为法院监督提供保障服务。
全省法院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公众法律咨询帮助系统,通过系统引导帮助公众填写案件要素,模拟判决出案件结果并通过对应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让当事人“心里有底”的同时,让公众能够正确的了解到案件判决依据,增加法院的公信度。
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全程留痕”,案件审理实行全程录音录像,大数据的应用,促进管理监督科学化、程序化、公开化,从整体上提高司法治理和水平。“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大数据还实现了把传统层层把关的有形监督,变成了依托信息化大数据的无形监督,让群众对法院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更到位、更精准。
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对各个流程环节实现了时时预警,有效提示承办法官审理时限,便于及时监督、提醒、督促,解决了过去监督的弱点和盲点,杜绝了超审限。通过大数据还能对案件偏离度进行案案评查,发现案件偏离度过大和同案不同判的,启动复查机制。
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一年多来,试点法院案件质量和效率出现了双提升。反映审判质效的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服判息诉率、发回改判率等指标均呈良性增减。
省高院院长孙潮表示,大数据的应用,让法院的判决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有效和透明,进而使群众增加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支持与监督。同时,能让法官从繁琐重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办案,真正成为审判的艺术家。
目前,贵州司法大数据分析平台已扩大到刑、民、行政、减假领域,进一步提高公正和效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