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进了联发科技汽车电子、北京君正、兆易科技、大唐电信等一批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已成为合肥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助推力”。预计到2020年,合肥市计划培育发展设计企业100家以上,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强力打造“中国IC之都”。
自主研发
存储设备将有“合肥造”,完全自主研发
9月23日上午,在高新区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一栋办公楼里,林纬正在给一群科大的毕业生指导存储软件上的一个突破点。来自台湾的他,现在担任的是合肥兆芯电子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从今年5月份来到合肥至今,他带来的研发团队开始了存储设备技术上的“攻关”,目前这个规模只有90人的合肥公司,正是“存储设备巨头”台湾群联电子的子公司。
“如果要保证国内的存储设备上数据的相对安全,只有实现国产化。”林纬告诉记者,从提供全球首颗USB快闪记忆体随身碟单晶片控制IC起家,目前已成为USB随身碟、记忆卡与固态磁碟控制IC领域的领头者,台湾群联电子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每一款产品从硬件、软件的设计,到整个产品的开发都是完全自主研发的。目前,该公司研发的控制芯片已与金士顿、朗科等形成合作。
“合肥研发基地今后的研发重点将放在固态硬盘领域,计划明年推出一款自主研发的固态硬盘,这款硬盘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合肥研发基地设计而成。”林纬说,目前,合肥的研发团队已经步入正轨,目标就是将让存储设备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的“合肥造”。
在高新区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里,像兆芯这样的自主研发企业正在逐步“扩容”。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基地已经拥有5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以及20多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经过几年的发展,树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的一个样本。目前,该基地已成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最大的集聚区,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集成电路企业5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主营业务收入约20.22亿元,总利润8.17亿元。
政策扶持
强力打造中国“IC之都” 到2020年计划培育设计企业100家以上
根据统计,目前合肥已成为全国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之一,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集成电路企业5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主营业务收入约20.2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0%,总利润8.17亿元,实现税收2.25亿元。2015年,基地有集成电路重点项目24个,涵盖了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等产业链核心环节。
预计到2020年,合肥市计划培育发展设计企业100家以上,形成数个特定行业的IDM公司,新增投资1000亿元,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强力打造“中国IC之都”。
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成产业发展“助推器”
“我们打算在国内建立研发基地时,最看重的就是当地的人才资源,也就是首先会考虑高校较多的城市,西安、武汉、南京都考虑过,但近年来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让我们最后选择了这里。”两年前便落户基地的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看中的正是这里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合肥君正总经理张紧看来,作为一个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资源,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环境。“当初,我们选择合肥,就是看中了这里有着科大、安大、工大等一批高校,人才资源丰富。”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不仅是众多集成电路企业选择合肥的重要原因,更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增加活力。
为了促进基地创新能力建设,合肥市投资4000万元,正在高新区建设合肥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合肥ICC),设立共享的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在政府基金等第三方推动下,由联发科技、杰发科技、北京君正、群联电子、敦泰科技、合肥兆易等集成电路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加强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
同时,为了给高技术、高增长集成电路产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全市还在加速推动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等研发平台建设,围绕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凝练研究课题,开展技术研究。
政策扶持
对新引进的集成电路项目
最高补助1000万
为了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前,合肥对集成电路产业有着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政策支持方面,在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研制按单个项目研发费用给予预拨专用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合肥市企业在境外设立、合办或收购研发机构的,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0%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等。
在投资补助方面,对新引进的集成电路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按照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并列入“双千工程”的项目,按设备计划投资额12%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