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十几年前,如果想听歌,你需要MP3;如果你想看电影,你需要MP4;如果你想打游戏,你需要一台游戏设备;如果你要打电话,你需要一台手机……而现如今智能手机飞速发展,一台手机即可满足人们听歌,看电影,打游戏,通话等诸多诉求。
“整合”的理念,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而如今,这样的“整合”同样发生在存储领域。
目前存储面临的业务数据类型越来越多,除了数据本身,还要考虑服务器以及磁盘硬件的兼容性以及对于业务的支撑能力。对于传统存储而言,不同厂商存储设备管理和使用方式各有不同,软硬件耦合、管理接口不统一等限制因素无法做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弹性调度,同时还存在硬件升级、扩容、数据迁移等诸多难题。
通过一套存储软件实现向下广泛兼容通用服务器和磁盘硬件,向上广泛支撑用户多种类型业务系统和应用,并广泛支持多种存储类型和协议,提供丰富的存储特性,围绕业务数据的“采、存、管、用”整合存储资源,是分布式存储相较于传统阵列存储的重要优势。而深信服EDS存储作为面向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存储产品,天然具备上述特征。
硬件层:广泛兼容服务器硬件,满足业务需求与更新迭代
1.通用硬件构建存储资源池
不同业务对于存储性能往往需求各异,存储要满足性能需求并保证合理化投入,而“资源池化”是较为有效的方式。EDS支持在通用X86或ARM架构的服务器上进行部署,兼容主流服务器,基于通用服务器和本地硬盘进行统一资源的“池化”。
对于普通生产业务承载,EDS以高性价比混闪方案,通过配置少量固态盘(SATA/NVMe/Optane)作为高性能层提供读写加速能力,配置大容量机械盘作为容量层承载更多数据。
对于核心高负载业务承载,EDS采用全闪存方案,支持全SATA或全NVMe SSD组成的高性能存储资源池。
在交付形式上,EDS支持利旧已有服务器纯软交付和一体化交付全新部署两种方式。
2.硬件更新换代更便捷
对于传统阵列存储来讲,如果进行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通常磁盘存储的硬件寿命在5年左右),会涉及停产造成的兼容性问题,还需要专业服务团队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实施数据迁移。
对于EDS来讲,硬件替换只需要简单几步:进入集群维护模式、将旧主机上的数据自动迁移到集群其它主机、迁移完成后旧主机下电移出并将新主机加入集群,替换完成后,EDS会根据集群容量情况自动触发数据平衡,整个主机替换过程对上层业务运行无影响。另外,EDS存储软件一次授权永久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硬件替换成本。
软件层:多类型接口与存储特性构建核心能力,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1.多种存储类型协议与接口,轻松对接不同存储需求
深信服EDS支持块、文件、对象和大数据存储等不同存储协议和接口:
块存储:支持iSCSI、FC等标准协议,并支持Openstack Cinder、K8S CSI等接口;
文件存储:支持NFS、FTP、CIFS等文件存储协议,并支持CSI接口;
对象存储:支持S3、SWIFT等多种对象存储协议接口;
大数据存储:支持原生HDFS协议接口。
2.提供丰富的存储特性
(1)容量按需扩展,数据自动平衡,保障业务连续性
EDS存储集群支持3节点起步,可横向扩展至上千节点,存储容量支持随节点扩展增加至EB级别,满足业务数据量持续增长的扩展需求。为了保证容量的均衡分布,EDS支持数据自动平衡机制。
EDS通过设置“平衡时间计划”,在设置的时间段内EDS会将数据从高负载节点平衡至低负载节点,自动平衡,释放运维精力。
数据平衡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平衡过程对业务不造成任何影响,EDS支持根据业务IO压力大小,智能调整平衡的速度。
(2)冷热数据自动分级,高性能与经济性兼得
在混合盘配置下,EDS支持存储内性能分层:基于高性能SSD构建分布式高性能Tier层、基于HDD构建大容量数据层,高频访问的热数据会驻留或迁移至在高性能层,低频访问的冷数据在高性能层中会被清除,仅保存在大容量层,数据从性能层和大容量层之间相互迁移,对业务系统而言是完全透明的,业务系统仍然通过原来的访问方式读写数据。
(3)一套管理平台全方位监控,降低运维难度
为了降低运维难度,深信服EDS支持一套管理平台全方位监控及运维所有存储资源:
硬件监控,如CPU、内存、硬盘、网络健康状态监控;
性能监控,如IOPS、OPS、带宽、时延等;
资源监控,如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大数据存储的资源;利用率,资源趋势,客户端连接数,文件数等;
统一运维,实现所有的资源分配,权限分配,扩容替换,排障等。
并提供标准的SNMP、Restful API等接口,对接主流第三方运维监控平台。
应用层:承载不同业务与应用,充分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通过广泛的存储类型和接口支持,EDS可以广泛支撑用户数据中心的多样化的业务类型和应用,如人脸识别、医疗PACS影像等海量文件应用场景,广电非线编、测绘建模等高性能NAS应用场景等。
通过存储资源整合,以软件定义理念打造的深信服EDS,既可以通过软件快速迭代满足当前数据中心业务系统数据的承载需求,也为用户不断变化和发展业务提供有力支撑和选择。在承载用户业务的同时,为用户做好对数据“采、存、管、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