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存储网

解锁生存技能,最全解读“服务型机器人”

2016-01-08 00:00:00 来源:钛媒体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未来,但作为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年轻成员,到目前为止服务型机器人到底应该以哪种姿态进入你的生活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领域当中的创新也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路径。

前段时间,由阿里巴巴、软银和富士康联合投资的服务型机器人 Pepper 对外发售,高达1万人民币的售价竟然在一分钟内被卖出了1000台,这个数据对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来说九牛一毛,但在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尚未普及之时着实让人震惊。

Pepper 有着“移动版Siri”之称,是一个具有视觉和移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借助自带的深度摄像头识别主人的面部表情,通过语音识别还能根据语调判断主人情绪,目标是成为人类的“社交伙伴”。

在人口老龄化的日本,Pepper 这类家庭服务型机器人有很强烈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孤独的老人来说,它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感情调节能力的确能给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相比之下年轻人似乎并不买单,因为对他们来说 Pepper 还不够智能。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存在的目的是让机器具有人的智能,伴随着人机交互、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经历了从爆发到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历程,而机器人恰恰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的综合体现。

有关机器人具备媲美人类意识的大脑,可能只是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桥段,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类人智能机器人正在、或者已经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

据美国CNBC报道,英国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数据显示,目前每25个美国家庭中就有一户拥有家庭服务型机器人,预计到2020年,每10户美国家庭中就有1户拥有机器人。

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家庭服务型机器人Pepper为什么这么收欢迎,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到底该如何定义,是红海还是蓝海?这个领域目前已经取得哪些实质性应用?

服务型机器人的定义

按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标准,可讲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区分点在于前者对工作环境已知,而后者对工作环境未知。

1、工业机器人顾名思义是面向工业领域,它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多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制造。我们经常听到的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均是工业大国应对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所提出的工业机器人政策。

2、服务机器人主要用来为人类提供服务,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又可分为特种机器人和家庭机器人。其中特种机器人一般应用在特定行业,如军用领域、安防领域等,除非相关从业人员否则很难接触到;而家庭机器人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最密切,因此通常提到的服务机器人就是指的就是这种。

红海还是蓝海?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未来,但作为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年轻成员,到目前为止服务型机器人到底应该以哪种姿态进入你的生活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领域当中的创新也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逻辑,它到底是红海还是蓝海呢?

对于这个问题,小i机器人总裁兼CTO朱频频向钛媒体表示可以从两方面来评判:“首先判断是否具备人型,如果我们需要像大白这样的人形机器人,那这个市场就是蓝海;如果不具备人型,定位像家用扫地机器人就是红海,因为每个家电具备智能,植入麦克风和芯片都可以当成一个机器人,这在技术上面没有什么门槛。”

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家庭服务型机器人,目前销量最多的产品一般都不是人形,因为在很多场景下“人”并非最完美的形态。

电影《星际穿越》中人气最高的“主角”智能机器人TARS,它的身体由四个长方体并列连接而成,看着像冰箱门又像四根不锈钢筷子,没有人脸也无法呈现人和表情,但通过足够强大的人工智能,同样可以与人产生强交互行为。

再比如那家被谷歌重金收购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如果你没听过这家公司的名称,也至少应该被那条“机器大狗”刷爆过朋友圈,它是一种由四条机械腿组成的机器人,研发的初衷是在崎岖路面进行货物搬运,这样的结构就非常适合。

Analysys易观智库近期发布了一份《2015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实力矩阵专题研究报告》,该分析报告举例了2014年至2016年该领域的几个主要玩家,从他们的资源实力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的象限进行了矩阵分析。

结论显示,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市场格局不清晰,现阶段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快,机器人正逐步被市场认可。

家庭服务型机器人的创新激发了创业者热情,它的发展轨迹可能遵循之前的电脑和手机,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消费硬件。于是,一股脑很多人都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既有谷歌、IBM等拥有深厚积累的科技巨擎,也有小i机器人、小鱼在家等国内玩家“接地气”的探索:

小i机器人

1、从虚拟到实体、从不可见到可见

机器人这个概念,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机器人载体”,它有实体但在形态上不一定是人形;另一类属于“机器人大脑”,提供智能的语音和语义识别,自身可对环境作出判断和决策。

通俗的讲又可分别概括为硬件和软件,小i机器人所深耕的领域偏向于软件层面,它关注的几个方向包括智能客服、自然语言问答、深度学习等,这些技术处在不同的发展成阶段,最成熟的就是智能客服。

以智能客服为突破口,成立于2001年的小i机器人走过了从聊天机器人、虚拟个人助理、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客户助理的道路,应用目前已经遍布金融、通信、电子商务、智能家电等众多领域,包括中国三大运营商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均是其服务的对象。

小i机器人的产品按照结构分层的话,核心的能力就是语义理解和人机交互,这些核心能力的支撑来源于多年来对行业数据的积累。

“如果我们加载的是银行领域的知识库和语义库,它就是银行领域的专家,如果加载的是天气、股票、聊天的内容,它就是一个类似Siri的聊天机器人。”小i机器人总裁兼CTO朱频频这样形容行业数据为他们带来的数据壁垒。

全球知名IT研究及分析公司Gartner研究院院士Tom Austin曾有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断:到2020年将有40%的移动交互流量,都来自于人和智能机器人之间的交互。

而家庭服务机器人最重要的技术正是人机交互,包括云、图象、体感和情绪的识别,这让小i机器人看到了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从虚拟到实体、从不可见到可见的转变。

2、iBot OS操作系统:让硬件终端“华丽转身”成智能机器人

互联网的作用是帮我们找到部分信息,但通过产业化的发展让小i机器人积累了专业性更强的内容。“我们希望把语音、图象、体感识别等交互能力整合到所有产品中去,最后通过不同的产品,把核心能力对外输出,和行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服务型机器人生态”,朱频频认为这些核心交互能力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不同的产品”指的便是不同场景下的服务型机器人,小i机器人前不久发布了一套名为 ibotOS 的轻量级智能云机器人操作系统,它整合了业界较为领先的自然语言理解、人脸跟踪、物体识别、体感交互、室内定位和导航视觉等智能人机交互能力,同时提供多种垂直领域的知识库和语义库。

基于云端的知识管理和学习平台,iBot OS可以让机器人具有随时学习、分享新的知识和语义理解的能力。搭载这个系统服务机器人就好比正在成长的“孩子”,今天学会了站立,明天学会了走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握更多技能。

iBot OS的诞生使得这颗智慧“大脑”可以被嵌入到家电等一切终端设备中,在各种场景中为人类提供服,小i机器人正用行动践行“从虚拟到实体、从不可见到可见”的战略。

除了通过iBot OS让硬件终端“华丽转身”,小i也在尝试自己的实体机器人。比如团队花费6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款针对家庭消费市场的扫地机器人,它拥有小巧圆润的外观,任劳任怨且“善解人意”,不用直接下达指令,只需一声抱怨“家里怎么这么脏?”,它就会立马行动起来去干活。

朱频频看来,虚拟机器人替代的是人类的重复性脑力劳动,领导认知革命,而实体机器人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把我们的时间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小鱼在家

1、实体服务型机器人当中的新物种

有人把智能汽车特斯拉比喻成会跑的手机,把智能电视比喻成超大号的iPad,这样理解并没有错,产品在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一定伴随交互行为,基于这个属性,名称里带“智能”前缀但并不包含“机器人”字样的产品,同样也可归为服务型机器人的范畴。

类似生活中的例子:假如当我和女朋友躺在床上准备入睡之时,突然想起厨房的灯还未关闭,疲惫的两人懒于下床,于是为此纠结了起来,这时如果卧室内的某个设备通过内置麦克风收到、并理解我们的对话,它就可以顺便利用网络关掉厨房的灯。

家庭机器人所提供的服务都是特定场景下的交互所催生出来,遵循这个逻辑,有着微软Xbox研发背景的小鱼儿科技CEO宋晨枫带领团队打造了一个硬件新品类——智能家庭陪伴机器人,名为[小鱼在家]。

这是一款定位于家庭陪伴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核心功能是高质量多方音视频通话,主打3秒回家,即刻陪伴的体验,在手机端打开APP随时远程操控小鱼在家看到家里的场景,如果家人恰好在设备的视野范围内,就可以随时开启视频聊天的功能。

除了多方音视频功能,小鱼在家还内置了智能语音系统,可以实现语音指令的交互,在家庭娱乐和生活服务当中都能带来便利,通过唤醒口令:“小鱼帮帮忙”,机器就会识别用户的指令并智能反馈一些结果。

对于熟悉互联网的年轻群体来说,这款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在他们眼中小鱼在家的产品只是给iPad加了一个底座;但是对于家中老人和小孩来说,简化所有操作后将带来极大便利,只要保持这个机器是打开的状态就能视频。

“我们的初衷是让人随时融入家庭场景,这是一种之前完全无法想象到的体验,在陪伴家人这件事情上面,需要一个的独立的硬件”,宋晨枫向钛媒体表示。

2、人和家庭交互的连接器,由硬件扩展服务

钛媒体最早于15年1月份接触这家创业公司,那时宋晨枫拿出这款原型机展示的时候,记者对这个机器人当中的新物种产生了极大好奇心,iPad大小的屏幕、球形身体、顶部摄像头正好组成了机器人身体的“三部分”,从一般用户的角度还很难理解它所主打的使用场景。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市场表现,无论是目前积累的几万名用户还是以创新工场、富士康为代表A、B两轮累计近3000万美元的融资,都让宋晨枫和小鱼儿团队在这个所谓的资本寒冬更加坚信自己对场景需求和受众群体的判断。

宋晨枫向钛媒体透露了一组数据并表达了对数据的观点,“小鱼在家用户每周活跃度达到90%,每周平均通话时长超过75分钟,每天通话次数达到6~8次,家庭复购率在22%左右。一个互联网属性的智能硬件前期最应该关注的不是销量,而是用户的体验,以此积攒用户、赢得口碑”。

基于视频功能且随着不断收到用户反馈,小鱼在家正尝试软件服务层面创新,逐渐把早教、药店在内的远程人工服务接入了进来。

“所有室内场景的服务都是建立在拥有一款独立硬件的基础上”,宋晨枫认为机器人只有先进到家庭里面才有想象空间,而围绕家庭场景的服务是可以不断挖掘的,这意味着小鱼在家在硬件之外拥有了更多附加值。

与此同时,有了富士康强大的供应链支撑,硬件本身也完成了下一代产品“小鱼灵动”的迭代,在保留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三款扩展配件:衣服、裤子和裙子,穿裙子的“小鱼灵动”通过手机遥控可以自由移动。类人型的形态一方面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增添了设备的可扩展性。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现状

任何新兴技术的发展都有迹可寻,同为服务型机器人,但两家公司有着完全不同的产品路径:小i机器人更关注怎么和硬件结合在一起,让机器人具备智慧;小鱼在家切入了更细分的市场,致力于做人和家庭交互的连接器。

前百度研究院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现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机器人所处在的状态用“于无声处听惊雷”来概述,不是山崩地裂,而是处在一个洞物细语无声状态,但是我们还能够隐隐约约听到轰隆隆的雷声。

由此可见,服务型机器人呈现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圈内热,大众消费领域并没有出现爆品,但这个行业需要不断的正向循环发展,不是靠算法就能包打天下,也绝非一款硬件就能称霸。

服务型机器人的边际也已经越来越模糊,小i机器人正通过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iBot OS寻找各个领域可能存在的爆品,小鱼在家则直奔爆品而去,他们都是整个服务型机器人创新大潮中不同“姿势”的缩影。

《奇点临近》当中作者从人类科技发展而并非技术层面预测,2045年计算机智能将超越人类,机器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互联网在过去30年间对世界产生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型机器人终将解锁生存技能,它们到底应该以哪种“姿势”靠近我们或许并不重要,“靠近”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