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透露,《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在近期完成初稿的拟定,正处于修改完善阶段,有望近期发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持续向好,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000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约2844亿。
中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业内人士指出,在“机器换人”浪潮推动下,中国已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026家。其中广东省聚集的机器人厂商最多,达到285家,其次是浙江省156家,位列第二。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突破15万台,届时中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其中少有能做出优质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只是买来设计、买来零件,然后组装出机器人,这还是比较正规的企业,行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机器小人,他们炒热了市场却没有技术贡献,大有“骗一把补贴就走”的意思,如此这般,火热的机器人市场势必会急速形成泡沫,像团购,像90年代的互联网。机器人如此复杂,需要技术沉淀,真要好好考虑慢下来了。
其实,机器人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纵然是单纯地组装也要比iPhone 6S难60倍,就更不要提那些精密度极高的零部件了。现在,中国企业做机器人套用了“做手机”的老路子,大家从国外进口减速器、感应装置等核心配件,然后按照说明书组装出一个机器小人,但问题在于,机器人如此复杂,世界上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企业,能像“联发科提供手机芯片”一样提供机器人交钥匙方案,而且机器换人的需求尚不明确,这非常容易导致机器的钢铁变成巨大的泡沫。
目前,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集中于汽车制造业,完成的也只是些喷涂、焊接等粗犷的程序,一些精密组装依旧要靠人类双手完成,目前还没有足够灵敏的机械手臂能模拟人类的神经元。此外,家用机器人的成熟要伴随着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包括感应灵敏度、大数据分析或者云计算等项目,也就是说,机器人要想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有钢铁的躯壳、还需要柔软的灵魂,所以,这些高端机器人还需在实验室里,提升“内功”。
事实上,目前很少有人能够做好基础研究,大家都来搞投资、搞宣传,却没有人把核心伺服器、减速器等零部件研究透彻,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附加值低。技术人才、知识、专利、经验都是机器人行业亟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没有机器人,充其量只有机器小人,它要长大必须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关乎到制度、文化和人性。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在过热发展,目前的企业规模虽然显得恢弘,但如前文所述,机器人行业也隐藏着泡沫。而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讲,我们也没有可能,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实现机器换人的策略。
现在,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一些龙头切眼开始转型,走一条机器换人的策略。但问题在于,中国这一代工人的职业教育普遍不高,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流水线工人升级到研发岗位上去。
中国要做机器人,最明智的做法是要由企业来主导,他们最了解制程需求,也知道就业状况,最容易把握好机器换人的节奏。一个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5-6个员工的年收入,要顺利导入不是容易的事儿。或许中国眼前的机器人战略,更应该换成自动化战略,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机器换人,而是人机结合,把人类从繁重、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精力去成长,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