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大宗商品持续低迷,我国重工行业持续不景气,钢铁行业出现全面亏损。中钢协统计,2015年1~11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亏损额531.32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为-2%。
钢铁的全行业亏损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一是我国钢铁业产销量回落,进入“减量发展”时期。统计显示,2015年1~11月,全国粗钢产量7.38亿吨,同比下降2.2%;粗钢表观消费量6.45亿吨,同比下降5.5%。随着钢材需求和企业开工的双下降,中国钢铁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告别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均将进入“十三五”峰值弧顶下行区间。
二是钢铁产能庞大,化解任务重。中国现有钢铁产能12亿吨,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当前,低端产能和重复产能过剩,加剧市场恶性竞争,我国钢铁产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工作难度大,是“十三五”钢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特征。
三是环保形势紧迫,倒逼企业退出。目前看,钢铁企业执行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华北产区的排污费翻番,迫使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和推广应用,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下,中国钢铁企业要在“去产能化”和“加智能化”的双推动下,摆脱发展困境:
首先,去产能化。中央政府确定了2016年“僵尸企业”平稳退出的工作任务。早在2013年,我国将钢铁列为五大过剩产能行业之首,行业里存在着大量长期亏损而又难以顺利退出的企业,部分企业甚至资不抵债仍难以退出。据统计,2015年有150家钢铁企业停产,其中民营企业的停产和关闭力度大,如无锡锡兴特钢7月宣布停产,河北唐山松汀钢铁厂11月正式宣布停产。
钢铁企业退出难集中体现在地方国有钢厂,政府补贴成为支撑亏损企业运营的救命稻草。在中央层面,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方向比较明确,但整个钢铁行业在负债经营的压力下,地方政府补贴的对象并不是鼓励削减产能的企业,而是用补贴维持国有企业不破产。当前,我国政府正在进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对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应规范地方政府的补贴行为,限制对其在能源、土地等方面的补贴,从而抬高低端产能的生产成本。
再次,加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智能制造作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虽然钢铁工业出现全行业亏损,但在诸多工业中,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一定的“工业4.0”发展基础,我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一半,在规模化的催生下,宝钢、武钢、沙钢等集团企业,在钢铁生产自动化、库存、营销等关键环节水平先进,采用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台车、无人仓库等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适合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我国钢铁行业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制造行业之一。当前,互联网向钢铁的生产、销售、售后等领域渗透,随着钢铁电商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为下游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推动“大规模智能定制”,从而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的相结合,突破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矛盾,将成为未来钢铁企业抓牢用户,增加利润的关键,这也是2015年钢铁企业纷纷发力“互联网+”,组建电商平台的重要诉求。